诗词创作|白居易忆江南只有27个字,却用了这么多修辞手法

前言

前几天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忆江南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题主的这个问题令人摸不着头脑,《忆江南》是一个词牌,有很多诗人填过这个词牌。我们就以《钦定词谱》中的《忆江南》为例,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下面一一道来。

一、倒装

倒装是诗家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按照正常的顺序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这首忆江南的第二句也是倒装:风景旧曾谙。正常的散文句法是:旧曾谙风景。

我曾经很熟悉那里的风景。谙[ān],熟悉。

二、对偶

以从广义来说,诗词中的对仗就是对偶。古人有对仗、骈偶、俪对、俪偶、队仗、排偶等说法。对偶不但用于诗中,也用于文章中,特别是骈文中最为常见。

对偶早在《诗经》中就可以见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西汉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浮文鹢,扬旌栧。张翠帷,建羽盖。

格律诗中的对偶非常严格,平仄需要相对。词中的对仗,需要按照词谱的平仄要求相对,《忆江南》的中间3、4两句,一般是对仗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例如刘禹锡的《忆江南》,中间3、4两句,也是对仗的: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不对仗的例如唐朝崔怀宝的《忆江南》:

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

三、省略

诗人的语言精炼简短,同时因为格律的要求,所以有很多不同于散文句法的特点

其中省略是最常见的“诗家语”。

例如3、4两句中,日出、与春来其实是时间状语,但是省略了“时候”。

日出(的时候)江花红胜火,春来(的时候)江水绿如蓝。

又如,最后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能不忆江南?

第二句,是省略加倒装:风景旧曾谙。应该是:

(我)旧曾谙-风景 。

四、比喻和夸张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形式很多,在南宋陈骙的《文则》中,文人将比喻方式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简喻、详喻、话喻、对喻、博喻、引喻、虚喻。

现在我们把比喻分为简单的三大类:

明喻、隐喻、借喻。

比喻有三大要素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

春来江水--绿(主体)-如(比喻词)蓝(喻体)

这是最常见的明喻,三个要素同时出现。

日出江花---红(主体)胜(比喻词)火(喻体)

用火焰比喻成颜色,是一种巧妙的比喻。但是也可以看作一种夸张,红得像跳动的火。有一首老歌叫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五、对比

这首词中,具有两种颜色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江花,如火一般的红,江水,透着蓝的一种绿。

红花、绿水的对比,成为了诗人回忆中,江南风景中最美丽的亮点。

六、反问

诗词中常见诗人采取反问的修辞手法,例如辛弃疾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苏轼的: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白居易在这首《忆江南》中,也问道:

能不忆江南?

七、反复

《忆江南》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两次用到了“江南”一词。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除了两个“江南”以外,江花、江火,又两用“江”字,这是诗人有意的重复使用。

反复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

结束语

诗家的语言,有意无意中会使用很多修饰的手法。

古人诗词精彩之处,不在于用了多少修辞手法,而在于是否把这些手法如盐入水一般,自然融于诗句之中。令人读之不觉,思之甚妙。

@老街味道

诗词小白学习填词|10分钟了解这些小知识,就算入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词创作|白居易忆江南只有27个字,却用了这么多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