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漫笔——逍遥游(二七)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这段承接前面尧让天下,先是用一个故事来做引子。

有一个宋国人,靠着出售“章甫”这种帽子谋生。他到南方的越地去做生意,结果那个地方的人是“断发文身”,根本就没有戴帽子的习惯。因此,他的帽子成了无用之物。

“章甫”是儒生的礼帽,所以有注家认为庄子是用它代指礼制。越人本来生活得无拘无束,惬意自在,不需要用礼法去规束。这个故事显然是在强调无为之治。后面引出尧去见姑射四子,这四人都是逍遥无为的神人,他们令尧“丧其天下”,说明神人可以感化尧,使其忘功、忘名,甚至于忘己。

之前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接受,我们也提到憨山大师的注解中,说尧未忘名,许由未忘己。这一回尧见到了四位神人,没有听他们说什么,就顿时忘掉了天下。说明神人是真的能无为,善于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不是不说,而是感应道交,圣人不会对众生有道德说教,他是用观机逗教的办法,循循诱导。孔子在教学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困而知学,鼓励他们勤于思考。释迦佛也是如此,在佛经的开端我们看到,佛陀的弟子出来向佛请法,然后才有殊胜的一会。

为什么圣人能够教化无量的众生,圣帝明王可以无为而天下大治?要诀就在“无己”。如果人能完全放下自己的身见,空掉自己的知见,使心虚而无物,他的心量可以容载宇宙万有。这样的人就像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差等与执着的成全万物。所谓的无为,就是留给万物自在的空间,不以自己的意志加诸于人。宋人的帽子在越地卖不出去,正是因为他凭己意去度量他人,以为别人也会同自己一样需要这顶帽子。这种思维习惯是要不得的,因为有己就有私,如果为政者不能忘功、忘名,全是由私欲做主,那么就必然得到的是天下“愈治愈乱”的结果。

对此段文字的另一种解读认为,尧往见四子指的是他复归于自己的本觉天真,悟到了自性当中“本来无一物”,因而顿时将功与名忘却。人生存在的价值绝不仅只在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上,如何避免生命的真实与美好失落,这才是吾人现前直至尽未来际应当计较一番的大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庄漫笔——逍遥游(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