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鲁西南农村吃大席

小时候,有一件像过年一样高兴的事,就是随家里的大人们去吃大席。

大席,是鲁西南对喜宴、丧宴的统称。

鲁西南农村的喜席一般有娶亲,生娃、过寿等,这边的人好象不怎么重视,办的规模一般也小,小孩子们去的机会不多。

老人去世办的丧席一般规模都比较大,这可能与尊老传统有关。丧席规模的大小,酒菜质量的高低好象能体现后人对过世老人尊崇、孝顺的程度,挣的是面子,是名声,对在一个区域内树立一个家庭的口碑十分重要。

家里有了丧事,事主会把村里专门管红白事的人叫来商量,这些人有以下特点:能说会道,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较高的威信。还有一个,就是嗓门大。在整个丧事办理过程中,其权威不可冒犯,让怎么办就怎么办,让干嘛就干嘛,有时把事主和孝子都熊得一愣一愣的。我们那地方称其为“总理”或“大棚”。商量的主要内容就有“办多大?”,即请多大范围的客,弄什么标准的席,吸什么烟,喝什么酒,请哪班厨子?等等。一旦确定,“大棚”就对来帮忙的人进行分工,然后,大家各司其职,各干各事,中间有问题,一律向“大棚”请示。

农村丧礼很复杂,今天只说“吃”的事。

那时候,农村专门有一帮人帮人做席,一般是几个人搭伙,煎、炒、饨、拌各有特长,相互补充。谁家有事给挑头的一说,立马就搭班子,准备各自家伙什去赶场。当时好象也没有什么现金之类的酬劳,完事后,也就是每人一条烟,两瓶酒。我们那边称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为“居匠(不知是不是这两个字)”。

“居匠”们在办席的前两三天就得到位,先支起大大的土灶,列单子给“大棚”安排备料,然后开始蒸馒头,煮肉,炸鱼,切菜,整个村子都弥漫着馋人的香气。

席菜主要以蒸制为主,两三口大锅上面,蒸笼一摞就是一人多高,肉、鱼、鸡等都是提前用碗盛了,加上汤、料放在蒸笼里蒸制。这种蒸的菜特别入味,特别好吃。

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有这么几道:一是红烧肉。把煮熟放凉的肉切片,用瘦肉垫在碗底,上边肥肉逐片码齐,浇上高汤酱油、加上葱花姜丝,蒸制一个多时辰,吃时,肥肉香而不腻,入口即化,瘦肉弹而不柴,香气直冲脑门!二是蒸酥肉(鲁西南叫海参底子,弄不懂为啥)。瘦肉丝蘸面糊用油炸成蚕形,放在碗里,做法与红烧肉雷同。吃时,小酥肉外软内弹,面香满口,肉有嚼头;三是枣米饭。这道甜食虽叫枣米饭,其实是糯米加大枣、核桃仁、青红丝白糖等一起蒸制而成,吃起来香甜爽口,美不可言。

到了办事(吃席)的那天,收到通知的亲朋,扶老携幼,呼朋引类,欢天喜地而来,先看人家呼天抢地地哭丧,然后围坐在从全村搜罗来的案板、门板上吃席,满街筒子的大人小孩,你来我往,人声鼎沸。

待上席,必是先凉后热,四碟八盘几碗。小孩子们最为迫切,上一盘,清一盘,秋风扫落叶;大人们慢慢悠悠,喝着小酒,稳坐钓鱼台。没等菜上齐,孩子们已菜足饭饱,对压轴的大件,只有眼馋的份。这时大人们会面带微笑,用一种狡黠的眼光看着双手捂着肚子的孩子们。

现在,鲁西南农村的人们再办席时,已不再是自家烧制,而是去饭店包席,或者向饭店订制后送来,现场装盘加热上桌,那味道,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时候,在鲁西南农村吃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