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7线上分享记录

主题:关于爱的绘本爱的分享直播课&塔卡老师工作坊学习后分享

主持人:左泯鑫

记录:卢华菊  时间:2020-2-27

泯鑫: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围绕昨天牟老师“爱的绘本,爱的分享”线上课程的讨论和学习。相信昨天的课程大家听完了以后,也会有很多的收获,会有很多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那么我先来分享一下我昨天的感受。

菊芬:我觉得牟老师讲课的感觉和你很像。

泯鑫:昨天整个课程上下来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带着足够的耐心,让自己有意识的慢下来。学会等待观察,学会理解孩子,学会接纳孩子。我觉得这个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其实平时虽然是有这样的意识,但是真正去做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随着老师的分享,包括他和他女儿的生活发生的就是具体的事例,让我能够看到父母自己有意识的慢下来,学会等待,观察孩子以及理解他们,接纳他们,这样还挺好。原来自己也是可以这样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的。以及他讲到了李燕老师的允许,其实对于允许我在上课和配课的时候都有不一样的体验与困惑。在上课的时候因为属于自己在上课,关于环境的压力可能就是没有配课的时候那么大。那比如说我讲到一个故事环节有哈哈大笑时,那孩子也会跟随着哈哈大笑,那么这个时候环境相对来说就比较吵,比较乱,有些孩子是很投入地笑,有些孩子则是模仿着跟着笑,我发现我能从内心允许并接纳。但是对于模仿的孩子就不能够很充分的允许,也没有办法接纳。这个时候,自己心里就会对模仿的孩子有评判,觉得这样他们没有得到发展,还影响到了环境。具体怎样去平衡?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但是在配课的时候,尤其是在文丽老师的音乐课时,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投入,投入的笑,做动作和积极的发言。这个时候我也困惑,内心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样,一个小人就在说,闹腾就是他们投入的状态,这是孩子本来就应该有的一个状态,可以允许他们有这样的状态。另一个声音就说环境太吵了,需要提醒他们,让他们安静下来。这时候就是又会跳出来一个声音说啊,你这样会让孩子迸发出的灵性,或者是对课程的积极参与度降低,就会在这样的矛盾中不知道要怎么样去解决这样的一个难题。这也是我在听完这个课以后,仍然没有找到答案的,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这是我昨天听完课以后想要分享的第一部分的内容。那么大家对于昨天听的课或者是对于我刚刚的困惑有好的建议,或者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这样一个时间里,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

丁媛:那个牟老师的口音我听下来,很多时候我都觉得都想到了左老师。因为他讲话的那个语气,包括有些发音都特别像,我就在想老师还真是跟爱和自由教育有缘份。

文丽:我来分享一下关于左老师的困惑。首先第一整个课堂的秩序,上课的流程和节奏是要由上课的那个老师来把握的。老师投不投入,敞不敞开,接纳度大不大,直接能够影响到上课的这些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当你很专注很投入在这个课堂里面的时候,那个感觉是能够带动孩子的。可能有一些孩子进入到那个课堂的节奏会比较慢一点,或者他前期需要有一些铺垫,他才能够进入,当这个老师能够把握好这个节奏带动大家一起的时候,当老师在带动这些节奏的时候,孩子慢慢就能够进入到那个专注,然后到达一个高峰,最后趋于一个平稳的状态。其次是配课的老师,配课的老师不仅仅在于维持这个秩序,配课的老师同样需要在那个课堂的进程里面,当你感觉你在这个课堂的进程里面的时候,其实有一些东西是能够被允许到的,好像你那个空间和接纳度更大一些。包括配课的老师,其实也是孩子模仿的一个对象,他就像是这么一群小朋友里面一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上课,你的所有的行为举止,他也是在模仿的。

泯鑫:这就是我刚刚分享的,我在上课的时候和在配课的时候对孩子们的这种允许度和接纳度是不一样的。我感觉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孩子的这种投入的或者是模仿的,我觉得接受度接纳度会更高一些,但是在配课的时候可能就自己没有办法那么的投入,所以就会头脑里面停留在环境的那个层面上。

文丽:就像牟老师在昨天的课里面说的你可以观察他一下,你看他们家月月也有比较淘的时候,作为他来说,作为爸爸来说,他就会去观察,作为我们来说,无论是老师和家长,我觉得真的是要慢一点去观察他一下,用心地去感受他。然后我们会发现,经常我们会感叹,哎呀,说机构的老师都好平静,平和有爱。其实我们也是可以这样的,我心里会有一个这样的途径,就是当自己,比如说好像没有耐心了或者是有些烦躁了,就是把这些老师上直播课时候的这种图景和感觉在你脑子里面再回忆一遍,那个感觉就能够让自己能够沉静下来,能够带着爱,带着意识去陪伴孩子。我觉得上直播课还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很有画面感,当你一想到那个画面感的时候,仿佛就在提醒自己。这确实是一个度的把握,那这个度的把握到底在哪里,首先基于这个班级上课的整体的秩序,无论是上课的老师也好配课的老师也好,如果在这个班级上课的时候,他的秩序还没有稳定下来,那在上课的同时这个秩序老师是需要去建立的,并且上课的老师可以去用一些时间来建构孩子的这个秩序,前提是老师心中有没有上课的这个秩序?这是前提。

泯鑫:是的。我之前有这样困惑,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样去用语言表达的时候,我会把文丽作为一个参照物。她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和在配我的课的时候,那种状态我觉得我达不到,但是当我内心比较急躁的时候,我会把文丽的那种状态作为一个参照物,去提醒自己。

文丽:我觉得我表达的不够清晰,就是其实上课和建构这个上课的秩序是同步的,就是你在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建构这个秩序,是需要在课堂里面慢慢的去做的,老师有没有建构秩序这样一个意识。还有一点是上课的老师要与配课的老师在课前或者课后有一个沟通。课前的是上课的老师需要配课的老师在这个配课的过程当中提供怎样的一些协助,那课后的沟通就是在这一节课完成以后,我们能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配课的老师也可以跟上课的老师做一些反馈,包括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东西。其实左老师提出这个困惑,我现在思考一些东西,我觉得平时在这个上课配课当中,自己也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今天有这样一个思考和整合,是非常好的。

泯鑫:我吸收到的就是上课的老师应该是要投入到上课的那个情景中,而不是说把这样的内容存在于头脑里,反射出来给孩子,那自己在投入的过程中可能对孩子就是那个反应出来的声音,或者是动作可能就是把握度会更好。就是你能够感受到孩子哪些行为是需要你去提醒的,哪些是他自发的自然的流露出来的,不需要去提醒的,我是这样理解的。

文丽:是的,当你去投入的时候,在这个课堂的时候,其实你和他就是有链接同频的。所以就像左老师说的,有些东西是不是他发自内在的东西流露出来的,还是他确实是在“捣乱”,不在这个课堂里面。具体课程之间还是有些不同的,带课老师与配课老师要提前沟通,这个可以作为我们课前准备的一个环节。

瑞雪:之前我也把握不好度,不想一直停留在维持秩序的状态,想观察一下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但也会担心自己这样会不会不作为,也会观察下上课老师的反应,我觉得我们之前的沟通不够到位。

菊芬:我听到文丽老师和左老师关于这个课堂纪律讨论,我就想到牟老师在课程当中讲到他跟女儿互动的一个细节,就是他们在睡前读大卫不可以这本书的时候,孩子在模仿大卫手舞足蹈的跳出跳出那个小被窝,非常兴奋的那种状态,他在模拟那种冰冷无情的铁链锁啊,跟孩子一块儿互动的过程当中那种动人情景,包括最后他告诉孩子如何打开这个锁链需要一个深情的缓慢的有意识的吻,我能脑补到这个画面,我觉得就是大人跟孩子在精神上面高度的契合和交流的时候,真的很美。所以我在想这个是牟老师,他在家里面跟孩子互动的一个经历,也是非常有感染力,非常能够带动和打动我们,如果我们能够把这样的状态用在我们跟自己在孩子的交流里面,用在我们平时在跟我们班级里面,跟我们的孩子交流里面会不会这样的一种课程的效果,包括我们孩子的内在交流会更好一些。当然,也包括在孩子做出一些举动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一些时间,更多的观察,看看孩子他真正要表达什么。诸如此类的一些细节,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就是牟老师的一个展示会给到我很多的一些启发和思考。

瑞雪:意识到了后续就可以调整。

泯鑫:瑞雪刚刚提到的,会观察上课老师的反应和担心自己的不作为,我也有这方面的担心。上课之前老师之间的沟通,我觉得是特别特别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下个学期新开学以后需要做的和改进的工作。

瑞雪:音乐课体育课和美术课的要求就不同。

小春:我感觉上课老师和配课老师也需要一些时间磨合,慢慢达到默契。老师也需要时间一点点放松下来,我之前配课很紧张的时候,就会把点放在维持秩序上。

泯鑫:像月月模仿大卫的行为,我肯定就会担心,在选择这样的绘本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模仿大卫的行为的时候,我就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吸收到绘本里反面的东西,但是通过牟老师的分享,其实就是他给孩子的空间会更大。就好像他分享的李燕老师的儿子就是有一段时间都要找茬,以后他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就完了,之后情绪就好了。其实孩子也是需要这样的空间来释放的啊,这是我感受到的。

瑞雪:昨天我听的时候很有感触的一点,就是允许。是否能够有意识地允许孩子,孩子可能就是会把玩具撒一地,就是会有情绪,就是会有很多我们觉得可能有些烦的地方,那我们能不能够允许,这就是孩子的状态,然后再有耐心的去对待他们,对成人的那个耐心的考验还挺大的。有时候尤其他讲的他女儿的故事,我觉得忆恩有时候也是挺难搞的那种状态,我也自己反思了一下我自己,可能就是没有允许,就对他的要求很高,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孩子,孩子的状态就是那样的,有时候没有得到允许。

文丽:其实孩子在听完一些故事,看完一些绘本以后,确实会模仿和吸收,那就像牟老师说的,那个月月会模仿大卫,包括李老师的儿子,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两位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自己的爱把这一部分转化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在生活当中去发现和运用的。

泯鑫:我往往是要求孩子生活成我想象的那个样子,比如说规则感很强,秩序感很强。会觉得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了,你怎么现在表现的还是这样,就会有评判。就把自己内心最初的那个期待,那个完美的梦给打破了。昨天牟老师的一句话,他说,孩子在最亲密的人面前是最放松的,这句话我觉得也是在给我力量,允许孩子的空间更大一些,而不是成为我自己要求的那样。他说到,孩子在调整情绪,父母在调整情绪,那么这个时候成长就开始了。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比较看重这个结果,就是调整后是怎么样,但是,就是没有意识到其实调整后的这个结果,是要有调整的这个空间和调整的这个过程,然后才能够达到你最后调整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菊芬:其实刚才我听到左老师说她担心孩子在绘本或者是其他的学习媒介去吸收到我们觉得不希望孩子吸收到了部分,还有一个就是会觉得自己会用自己理想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我觉得这两个点我都有。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可能是因为跟他的接触,包括跟这些机构的老师的一些课程的学习,我觉得可能在这方面程度会有一些调整吧。我自己就是今天蛮有针对性的一个例子,今天早晨我在陪浩浩教他做三明治,我自己家里会做面包,整个过程都是我教他放料,然后他来做。在做的过程当中,我就会发现我做不到像牟老师那样那么心平气和的,那么有爱的,那么温柔的,平和的跟孩子去说,就是忍不住就会气急败坏,譬如孩子在拿面粉,把面粉拿出面粉袋的时候我就有情绪,我就差说你怎么这么笨,但是我没有说,我知道我的情绪,当时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在经过这个过程之后,我自己是有意识,然后帮孩子把所有的配料全部放完之后,我就赶紧给他道歉,我说刚才你弄面粉的时候,妈妈情绪有点不太好,请你原谅。然后他说:没有关系。他说:妈妈,我也需要学习的呀。所以我在想可能这个完美标准不仅仅是针对孩子,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不能把这个标准用在自己身上,就是我们要做自己,作为父母或者作为老师,要更多一点接纳,我们也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是不能立刻成为我们期待的偶像的那种平和的,宁静的模样,我们自己也需要一个过程,或者就是我们也是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在表达我们的爱,但是我们的方式可能或许和机构的老师呈现给我们的方式会不太一样,对自己的情绪会更平和,我在想是不是传递给孩子的也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同的感觉呢。再一个就是关于孩子吸收的部分,我记得雨静跟我有说过,孩子会自己去吸收他需要吸收的部分,这个不需要我们担心。

文丽: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个状态,就是对自己家的孩子要求特别高,要求她能够讲规则,能够表达爱啊,然后会分享就是种种。这个在我自己身上我也发现了很多,然后你觉察一下自己,这确确实实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有的时候是期待,有的时候是你自己都不能做到的,就是因为你自己不能做到,所以你想要要求别人做的,就是用这一部分投射来填补自己。

华菊:关于上课老师和配课老师的配合。我挺认同小春的说法,我们需要时间来磨合,增加默契的。我自己的感受,我跟小春开始我们是完全没有在一起上过课的,慢慢的默契就会越来越深。所以我们上课经常还会有眼神的这种交流,就会心一笑。还有特别深的一点的是文丽说,当配个老师投入进来的时候,配课不仅是维持秩序,配课老师当一个学生一样参与进来的时候,你的投入会影响孩子,这一点体现在音乐课,体育课是非常明显的。还有就是你的内心空间会扩大,你对孩子的允许程度会增加,我们就不是只盯在我们所认为的孩子的那些不规范行为上。我以前只是有这种感受,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不在状态,如果没有投入那些课的时候或者我走神的时候,可能就更容易强调规则,但如果我也在那里的时候,你看到的就不是只有规则,所以文丽一说就跟我的心理感受匹配上了。还有一个是我想分享这次绘本直播课的感受,我最先是抱着很大的期待的,一个是对这个老师的期待,一个是对绘本课的期待。我自己是很爱绘本课,在没来儿童之前,我也参加过绘本课的学习。整体来说,给我的感觉是我对这个老师的感受是他更是一个爱和自由的老师和一个温柔又专心陪伴孩子的爸爸。如果他像王平老师那样把一本绘本就像音乐课上一次,可能我的感受可能会不一样。在他讲的这个直播课里,给我印象深的是他会对孩子进行完型,书撕破了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他对孩子说:爸爸可以让我试一试嘛,下次请你这样跟我说。然后一定会表达爱,无论是解决的问题过后,还是睡前的故事结束过后,及时的表达爱,不厌其烦地表达爱,这给我的印象很深。还有牟老师对孩子各个年龄状态的了解,然后根据孩子的特征,推荐了不同的绘本,或者是根据孩子自己的状态,有了不同的绘本。这一点我已经在绘本课上也听过,但是这次听的话,因为可能是在儿童之家工作这段时间观察的孩子比较多,对自己的感受就更深了。说到这个《大卫不可以》这个有一系列的书,这套书是获得国际大奖的,其实画面也很简单,你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喜欢?为什么大家这样追捧阅读,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本书的内容很符合孩子,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每个孩子看到大卫就像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这一部分是经常是不被允许的,经常是不被接纳的。所以孩子可能就觉得很开心,那个就是我,我就是很淘气的孩子,我就要光屁股的孩子,我就打碎花瓶的孩子,绘本的高潮就在最后表达爱的过程,无论我怎么样,爸爸妈妈始终爱我,无论我怎么样,老师始终是爱我的。所以我以前可能会担心孩子会模仿那些行为,现在我是不担心孩子去模仿这些,因为这个绘本已经是经过孩子们认可的,经过专业老师认可的,他就是一个很好的绘本,一个高质量的绘本。看我们儿童之家的孩子,从无论是从刚入园的,还是要毕业的孩子,他们对听故事简直是乐此不疲,我们约他们,中午还跟他们这样不停的讲。他们更喜欢听人的声音,比起听手机的声音,这是肯定的,还有就是不同年龄,他要吸收东西不一样有。不断的这种精神粮食的供应给他们。我们自己的所知道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书籍给他们的绘本给他们的世界简直太广大了。我就特别庆幸,我觉得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比传统幼儿园的话起码这三年里面因为阅读,精神世界扩大了很多。

文丽:时间过得真快,已经是两点钟了,要可能要拖一点时间啊,因为要分享一下我上次去参加塔卡老师工作坊的一些内容。这位塔卡老师是日本人,他是一直致力于特殊教育的。通过言说和戏剧的方式来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他在2016年的时候来到了中国,去进行授课和特教。所以说他这次工作坊也带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视角,“滋养来自于发出的每一音节或声音,内容并不是最主要的,孩子听妈妈讲故事,他们听见的是妈妈的声音,让他们感受到安全。通过讲故事带给孩子平静安心的氛围”。就是我们看到这段文字里面,他说是声音对于孩子来说有滋养,其实对于这个在讲这个故事的人来说要求是很高的。

丁媛:是啊,所以讲故事会成为很多家庭睡前默认的一个流程。

文丽:上次我也分享过我们在工作坊的时候,老师就会指出我们的声音就是比较浅,沉不下去,所理解的那种有力量的传递,就是把声音提高。然后他就做了一个演示,他说,其实并不是把声音提高,而是让你的声音沉下去。你们可以来想像一下,就是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在电视节目当中有一些朗诵家,他们的朗诵虽然只是文字的表达,但是很能够与你产生共鸣,能够让你有一些情绪可能就会被流淌出来了,这就是直白一点,这个可能就是最直观的那个言说的这种力量,但是这个不建议在睡前。睡前你只需要传递给孩子的就是温暖的,安心的,妈妈的这种声音给予到孩子的滋养。塔卡老师在绘本的这个层面我们也有提问,其实他对于绘本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就是我们现在可能在读的绘本基本上他都觉得不行。他说要给到孩子滋养的,就是要有是艺术,很多这种绘本书就是机器印刷,一些构图或者一些绘画都比较粗糙,他就觉得,达不到那个滋养的这个过程。他其实是有一些建议,是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绘本,这个就不一样了,就是你把日常的生活通过这个画绘本的方式来呈现,你们自己来讲自己的故事,这个就和你市面上买的这种绘本不一样。然后他也呈现给我们看了一些家长他们自己画的绘本,确实也需要一些专业的技巧,但是我觉得这是给到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就是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绘本,然后我们来讲故事。讲故事时不要带入自己主观的情绪,只是把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呈现了,平静是内心的平静,而不是语言。

丁媛:那就是说睡前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而不是讲故事。

文丽:关于讲故事的时候不带入自己的情绪和主观的一些东西,这个上次我们其实有分享过,这里要提到的一点就是说不带入自己主观的情绪,并不代表你把这个故事讲的那种乏味的感觉。你还是要把故事中人物的这些情感来呈现出来,只是你内心是平静的,但是语言还是生动的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去通过自己在这个故事里面去感受你和这个故事有没有一些连接。是的,睡前并不是说一定要讲故事,可以聊聊日常的生活,这是和他息息相关的。故事的重复,要观察孩子,感觉他们,总是要带给他们当下需要的。如果能找到适合孩子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带给孩子们的滋养,足够了。这里面就讲到了故事的重复,其实很多的时候在这样不断的重复当中非常考验这个讲故事的人,他在这个讲故事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够给到孩子当下的需要?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高的一个标准,你既要去观察他,你又要去感觉他,而且能够带给他们当下的需要。大家也可以去搜集一些素材,就是关于故事的,去寻找一些好的故事来讲给孩子听。

华菊:昨天晚上小小毛一直在画画,创作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虽然有些地方有些混乱,但是能感觉到她是加入了自己这次过年去大理的经历,重新编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她画了很久又让我写字写了很久,到十一点了,实在太晚还没创作完,我叫停了。

丁媛:刚才说到我们自己和故事的连接,这也是我昨天听牟老师的课的时候我自己感触很深的一点,在于他说就是借着和孩子共读绘本这样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他给我们展现的生动的画面,就是他跟孩子在日常的互动当中,把这样的绘本的故事的情节,有关锁链和吻能够带入进来。其实这个就引起了我的思考。那为什么孩子他很容易去模仿绘本里面的一些细节?他甚至说这样的跟绘本人物一样的话呀,或者有这样的要求呀,那我们成人很可能会讲完绘本了之后,脑袋都不会去再想到这个绘本,也不会去再现这种情节。我感觉我们确实跟绘本的连接,专注和投入的这种尽头是远远不及孩子的。所以如果我们跟绘本没有这样的连接的话,那我们跟喜爱这个绘本的孩子,我们在共读的时候也是缺乏这样的一个精神高度上的沟通,这样我们就很难谈得上说我们成人借绘本活动来成长的。不知道塔卡老师这次有没有推荐那个给孩子讲的故事,他之前是有推荐过《英国童话》。

文丽:有推荐的,他这个推荐的都是他自己的一些原创的故事,因为我们要排那个儿童剧,所以都是他原创的故事。他也推荐了一些,我要看一下笔记。“戏剧是让观众净化自己的欲望。不用担心孩子看到了会变坏,不用学他们本身也有。演员语言充分地表现,才能让他看见(欲望)。”就是老师在讲到这个戏剧的时候,我对这一段文字感触特别特别的深。他其实也阐述了我们并不需要担心他们会在那个绘本或者戏剧里面模仿变坏,其实好的绘本是能够净化孩子的,确实如此。特别是像我们,就从我们成人自己来说,我们去看一些好的戏剧的时候,有很多戏剧的冲突,真实的场景让我们非常非常的有感触,这个有感触的同时就是让你一些内在深层的东西表面化了,浮现出来了。当然最好的是讲故事的人坐在孩子面前,只是通过言说的力量来呈现故事。

泯鑫:就是丁媛之前提到的,口述的方式来讲故事是吗?

文丽:塔卡老师讲的这个言说就是这个人坐在那儿,然后很平静的内心,很平静地通过这个严肃的这样的方式来讲故事,来呈现故事。当时因为工作坊也有华德福托管的孩子,他也给孩子们来讲故事,在讲完这个故事,他也做了一些分析。他说他从这几年观察到,她觉得中国的这些孩子越来越难进入到这个听的这个过程当中。包括那天现场讲完故事以后,他也说,大家也看到了孩子们并不能够进入到这个听的过程里面。可能因为一个是因为她讲的是日语,需要翻译,这个语言上面需要跨语种的,整个当时来参与的孩子,不单说从老师的那个角度来观察,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观察,我也看到这些孩子不一样的感觉。他所讲的言说不能单纯理解是口述。我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听过说书,我觉得就是说书先生挺像那个老师表述的那种言说的感觉的。就是他讲的那个人,要讲究自己的气息,自己的状态,还有你对这个故事的熟悉的程度和理解的程度,要求非常高的。

丁媛:你说的孩子不一样的感觉,是指孩子不一样,还是听他的故事跟平常不一样?

文丽:就是孩子的整个的状态。

丁媛:是听那个故事过程中有了不一样的状态吗?

文丽:不是,是在这个老师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孩子们进入不到那个听的状态里面。我们在幼儿园孩子经常,比如说会自己这样角色扮演啊,或者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过家家,他们演自己的这种日常的生活,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丁媛:就是老师他想表达的就是言说艺术,给孩子带来的这种不同的感受的状态,和实际在那天孩子听故事的时候的状态其实不一样。孩子是很难进入,能达到他说的那种状态。可能确实那天的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好奇的,所以他们也是在进入环境在观察的一个状态,可能会比较慢一点吧。

文丽:生命的循环,是生命相互依赖的,称之为生物多样性。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使命,我们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的价值。溺爱、智性的过度,导致现在的孩子过度被刺激了。鼓励母亲们给孩子讲故事。母亲讲故事不需要很多技巧,而是感受到爱,安全、安心。老师们不要频繁地换故事。有故事的储藏量,选择自己讲得好的故事,通过绘本讲故事是一种方式。但现成的绘本图画并不能让孩子产生想象力,老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创作绘本,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晚上讲故事不需要结构性的,可以回顾一天的生活,所有孩子都有能力感知到言说的美。现在是被这些能力被关闭了,没有特效药,只能去做,耐心的、持续不断的和孩子一起去工作。不然这些孩子的灵魂将会死去,灵魂死去意味着没有审美感,会走向荒谬的方向。如果拥有审美感,通过艺术活动更能够理解他人,那我们就会减少斗争。争斗、杀戮恰恰是缺乏艺术活动,缺乏幻想、理解。日常生活的滋养是简单的,我们不会每天都去吃大餐。推荐《雅各布斯童话》。上次卢老师讲到语言课的时候能够带领孩子来分享一些古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只是有一点需要清楚的是,你如何来带领孩子朗读这些古诗?这个古诗里面的节奏和韵律,包括你自己的气息,这个是需要我们来探讨的。

泯鑫:我暑假的时候带玖月读过,是唱出来的韵律,我感受到的是诗的意境。(已经分享到群里了。)

文丽:如果一个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母亲会如何选择?就如同唐氏筛查一样。自闭症从十万年前就存在了。如果他们灭绝的话,人类也会灭绝的。生命的循环,是生命相互依赖的,称之为生物多样性。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使命,我们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的价值。神经多样性。自闭症的人们为我们铺平走向未来的道路。他们有着极端的感觉。讲一些题外的东西哈,我当时老师在分享这个,关于因为他是做特教治疗的,在讲到这个自闭症的时候,这一段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确实,就像这个文字,里面表达的就是生物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使命。前世可能两个人的量子在一起,死亡后又进入宇宙。今世量子互相呼唤,也可称为量子纠缠。还讲到了前世今生,这个也非常有意思。人其实是有无数的量子组成的,可能前世你们的量子是在一起的,死亡以后,所有的量子又回到了宇宙里面,今生就彼此有互相吸引了。你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可能都是与你前世或者在前前世有过交集的人,所以今生才会相遇,这叫量子纠缠,很有意思。

瑞雪:就像那句前世多少次回眸换来今生……

华菊:听文丽前半部分分享我有两个感受:1.谨小慎微,有点不知该给孩子们讲什么,如果让我脱离绘本单独讲故事,太有难度,自己能编一个好故事吗 2.带着孩子演绎,戏剧,从最简单的开始,如何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后面听的部分关于量子有点高阶了,只能模糊感受到一些。

文丽: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目前也确确实实做不到像这位老师所要求的这样,那我们就从目前的这个现实的状况来出发,然后那我们在分享绘本的时候,首先要去选择一些艺术性比较高的绘本,再给孩子们讲的时候我们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心,包括我们所表达出来的这些语言。还有就是去观察他们当下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先去做我们可以做的这一部分,慢慢的再把这个艺术性的部分来提高。

泯鑫:谢谢大家今天的分享与倾听,学习路漫漫长,我们牵手共进在学习路上。最后用昨天牟老师的话结束今天的分享学习:当孩子要求一个故事重复很多遍的时候让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常心;当在读故事中孩子有瞌睡而有情绪时让我学会了什么是耐心、如何倾听情绪;当我在阅读中有读错并被纠正时让我学会道歉和原谅;当在共读绘本中延伸更多亲子互动时让我知道什么是其乐融融、相拥而眠与爱的连接。

后记:感谢丁媛,文丽,和泯鑫老师的推荐!感谢每一位老师的参与、分享、聆听和陪伴,感谢自己虽然延迟好久依然认真的整理。

我爱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2-27线上分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