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个莲藕

缘起于我早晨到老家的菜市场买菜。

这个五线小城市的菜市场我是极其熟悉的,因为我小学时几乎每周就会跟随妈妈一起去菜市场进行采购。如何物色如何挑选如何与小贩斗智斗勇,我自诩我是了然于心的。然而我却遭遇了一场滑铁卢。

清晨八点,我蹦跶着去菜市场,去买中午给爸爸做的莲藕剁肉饼的材料,目标莲藕。

走到第一个有卖莲藕的摊档,一位大叔,衣着符合农民的特征,莲藕承载的器具也不甚讲究。莲藕带泥,看着也新鲜。我开始询价,莲藕怎么卖?大叔张口,5块一斤。5块,嗯,我在脑海里盘算,深圳8块一斤,5块一斤大约是合理的价格。于是我开开心心挑选了两节,付钱,走人。

不成想,再走过两摊,有一个专门卖莲藕的摊档,纸箱皮做的招牌上赫然写着,莲藕4.5元一斤!我惊住了!便宜了10%。我......

更刺激的在后头,再走过几个摊档,有位奶奶的莲藕,标着价格4元一斤!包粉!我去,直接便宜了20%,我的心情,无异于抄底抄在了半山腰。

买完菜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互联网究竟是如何使得我在回到老家小城时丧失了对价格的敏感性的呢?

我们在获得了便利性的同时,大约也丧失了一些我们不自觉的本能。如果在深圳,我大约不会8点欢欣雀跃地去菜市场,打开朴朴和叮咚才会是我的选择。在线比价是我熟悉的,明码标价,不需咨询,网站打开看一眼便了然于心。生鲜电商的同款商品价格一般不太有很大差异,这是我的生活认知。

同样的,大城市网络的便利性也使得我丧失了了解线下在哪里采购服务的能力?譬如老家的冲水马桶坏了我一筹莫展,我不知道去哪里找人修,不知道这个人需要去哪里找?也不太确定修理的市场价格大约在一个什么水平。而在深圳,我大约只需要打开淘宝或者美团,搜索维修,就会出现若干选项和评价供我选择。

搜索—对比—看评论—选择—服务—支付—评价。这是我被互联网养成的购物习惯链。而在老家线下,这一链条的前三个环节很难在同一时空完成,以至于我像个傻子。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老家的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家读了若干年书在大城市看着还算活得顺利的年轻人回到老家啥也不会啥也不懂的原因。

我不知道这一互联网趋势的演变是优点更多还是坏处更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战场,就像老一辈去到城市里一切都在线上他们也很不适应一样。多换位思考一下,多跳出来用上帝视角看看自己与他人的生活。心就平顺多了。

生活的经验大抵还是需要时间来积累。

如果明天再去买莲藕,我肯定就知道怎么样选择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了个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