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学习《道德经》心得(9)

文/若冰

“上善若水”这个世代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古语,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我自己也是曾经引用过多次。但是,对于它的真正涵义,是读过《道德经》以后才深刻理解的。

“上善若水”这个词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现在就结合对原文的学习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直译:

最高的善(品质与修养)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处于众人都厌恶的地方(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境界接近于“道”了。

居住在地势低的地方,内心如深谷一样沉静,与人交往保持一颗仁爱之心,说话诚实,从政则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世时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行动则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这种不与万物相争的心态,不会引来别人的埋怨和责怪。

理解与感悟:

老子在这一章里开篇点题:上善若水。因为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种境界已经接近于“道”了。

那么,水到底有什么特质能够让老子如此推崇它呢?

接下来,老子就列举了水的七个好处来说明水的优点。

认真研读水的这七个优点,我们不难看出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水的这些优点,那么他也就成了“上善之人”。

谦卑处下

水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存在于世界的角角落落,但是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永远向低处流。

它滋润了万物,却从来不要求回报,也从来不与万物争宠,它对万物都是公平的,不论是高大的还是渺小的,也不论是高贵的还是卑微的,它都一视同仁的滋养它们,让它们自然生发。

它虽然有着无限的作用,但它永远都不声张,而是甘心情愿地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最肮脏的地方。

所以老子说,最高境界的善跟水一样。水的善表现在它倾其自己所能滋养万物生长,而不为自己争任何利益,它甘愿放弃高贵显赫的位置而屈居众人不愿待的卑下之处。

正因为它的这种谦卑处下的品格,所以它的品格与道十分接近。

虚空包容

水深虚空,渊深清明,浩瀚包容。

小溪汇大河,大河入江海。水总是能够接纳一切,不嫌涓涓细流小,不羡浩淼长河阔,总是敞开胸怀接纳它们,最后汇成广阔无垠的海洋,正所谓“有容乃大”。

水能够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这种包罗万象的特质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吧。

曲直随形

水的一个最大的都特点就是能圆能方,曲直随形,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水无行且有形,它总是随地势而行,并且随环境而改变形态。

它处于方的容器就是方的,处于圆的地方就是圆的,它会随时随地改变形态。

冰,水为之,却坚于水。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水还能化成汽,汽看似无形,但若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却能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我们所见过的汽动机车就是用来水的这一特质。

水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它能上化为云雾,高入云端;下可渗入底层深处,低入大海。

自然界中多彩多姿的云,飘渺虚幻的雾,洁白如玉的雪,如梦如幻的雾凇,还有朝露,秋霜,春雨……都无不是水的化身。

所以,水最懂得“动善时”。

以柔克刚

水看似无力,但却有着百折不饶的精神,能够做到以柔克刚。

水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可把棱角磨圆,亦可水滴石穿。

我去海边的时候,每次都会在海滩捡拾一些漂亮小卵石,这些小卵石的形成就是水的功劳。

那些风化的岩石落入水中,在数万年沧桑演变过程中,经过水锲而不舍的冲击、摩擦,,它们饱经浪打水冲的运动,碰撞摩擦失去了不规则的棱角,最后形成了一颗颗可爱浑圆的小卵石。

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于它不争名不争利,它才有些这品格,才不会有什么过失和怨尤。

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为了让人知道,让人感恩才故意去做什么。

水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欲无私地从本分和本能出发,自觉自愿,自然地在尽它的所能、本心去做。

“不争”也是如此,“不争”并不是什么都放弃,而在和睦地协同做事,而不为个人去争权夺利。

“上善若水”是最好的人生境界,所以被古往今来的能人志士纷纷效仿。

我们学习《道德经》,也不只是停留在理解上,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为人处世的哲学观点,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让人生更加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善若水:学习《道德经》心得(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