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曾子之孝——《泰伯篇》学习心得

前记:不知不觉,《泰伯篇》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意味着又到了交学习心得的时候了。其实想写“圣王之德”的,突如其来的“忙”打乱了计划,只好从以前的“05 曾子之孝”修扩为作业,并记录于此篇。


《泰伯篇》的第三章是曾子病重,可能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之时告诫弟子的一段话: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临死之际,还不忘让弟子看看他的手和足,可见平时也是将这一事看得很重要。因为他的老师孔子告诉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礼记·祭义》中也有说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曾子在这里所引用的《诗》中的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孔子与他谈论“孝”的时候也出现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孝经·诸侯章第三》)

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子继承了他的老师所传的孝道。《孟子》中有一段话是写曾子如何养其父的: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充分肯定了曾子对其父曾皙的孝顺,从两相对比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曾子养曾皙,不仅仅是口体之养,更是做到了“养父母之心”。在《二十四孝》中也记载了曾子的孝行: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啮指痛心》

若非孝如此,也不可能会有母子连心之意。在《孔子家语》中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孔子家语》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看出来为什么孔子称曾子为鲁,但同时也觉得曾子很可爱。本来他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好,既让父亲出了气,还回屋抚琴让父亲知道自己没有受伤,宽慰父亲。然而夫子听说以后不但没表扬,反而很生气,还告诉门弟子们不让他进门。可怜曾参只好托其他人去问夫子,才知道“不能陷父母于不义”这个道理。而文中也说到舜就做得非常好,用智慧避免了父亲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让父亲免于不义的境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是这样描述的:“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之前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那些年我们挨过的打,直到今天才知道:都白挨了》,而在评论中有网友回复:“没有白挨,给家长解气了”。不知道回复的人是家长还是子女。相信很多人也都有体会,有时候家长出手打孩子,其实就是为了出气,也确实会出现下手没有轻重的家长打坏孩子的情况。但是作为孩子,就应该看看势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既不能让父母伤害到自己,也要想办法让父母消消气。


孔德

于2020年7月25日

若兰居

你可能感兴趣的:(08 曾子之孝——《泰伯篇》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