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学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

浅述中学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怎么办?针对我国实情,只有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是主渠道。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又主要是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的。历史学科在进行素质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就是对综合素质的概括。在综合素质教育中,  历史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上述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看法。

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石

1、历史知识反映文化素质的高低

在教学中,文化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窗口,是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司马迁说过: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无不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伟大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伟长、竺可桢、茅以昇等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80年代初,钱伟长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一个调查组,到各地了解文物保护情况,目睹的许多事例,使他深感我国民族素质太低,感慨地写了题为《理工科大学生应学点文史知识》的文章。刊登在1983年5月27日的《文汇报》上。总之,伟大的科学家,无不认为历史知识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知识催促文化素质的形成

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历史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观念,即历史知识教育不能只强调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传给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以古为鉴”, 像前人那样思考、学习和生活。如果那样,人类历史就不会向前发展,甚至像九斤老太慨叹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历史教育的真谛是教学生继承人类文化,学会如何做人,当然不是做古人,而是做今人,做超越古人的今人。为此必须使学生通过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关系的认识,由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学会竞争、学会生存。为此,就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历史意识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文化素质。而这种文化素质只有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才能形成。由此可知,历史知识是文化素质形成的前提条件。

历史知识推动文化素质的凝聚

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如今的中学历史课本中涉及到的就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教育、宗教、民族等许多分支学科的知识。正是由于历史记载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以这些学科与历史有着“血缘”联系。所以要提高文化素质,必须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应当如何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以大力提高其文化素质。

道德素质——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

许多专家认为:“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峻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应如何迎接“道德危机的挑战” ,唯一的办法就是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在这两方面素质的培养上,历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1、政治思想素质是人生航行的方向。

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社会发展规律、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等。历史教材为历史教师提供了进行这些方面教育的大量材料。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紧扣教材,以情动人,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使其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正确的启航人生。

2、道德品质是人生检验的尺码

教学大纲要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历史教育功能之一就是“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历史教材中这方面的大量材料,对学生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就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近现代史上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事迹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历史课应当充分发掘这些德育因素,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智能素质——综合素质提高的钥匙

历史教学大纲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对初、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大纲精神,无疑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这里想简略谈谈发展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和“情感智力”的问题,前者属于智力因素,后者属于非智力因素。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索获成功的翅膀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先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因此,历史教师在提高学生智能素质时,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新加坡《联合报》发表的关于培养创意思维能力的文章(《历史教育与创意思维》、《创意思考学习方法须先激发大脑功能》),颇受启发。文章指出:“人脑的结构和远作过程,共分为三大步骤:吸收、储存和应用。如果要推广创意,提高思考技巧,就必须懂得……人脑操作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要和人脑运作互相配合,不能相克”。“只有自发性的,而不是被动式的吸收,大脑潜能才能发挥”。从两篇文章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⑴、国外大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经验,加深了历史教师对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实验,加深了历史教师对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认识和重视,对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⑵、“弹性活跃有思维能力”和“独立批判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

的重要标志。历史事实是不能更改的,但历史结论、历史评价随着认识的深化,是可以重新写的。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⑶、“自发性的,而不是被动式的吸收,大脑潜能才能发挥”。历史教师都有这种体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很难吸收,即使当时吸收了,不久即忘。“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如果教师把答案都灌给了学生,学生也就不用提问了;没疑问,思维也就无从“开始”了。其结果是知识难以储存,更谈不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了。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如果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寻答案,学生吸收的知识会更牢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培养起来。

2、“情感智力” 是夯牢成功的资本

在历史教学中,除了注重智力因素外,还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情感智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素质。有文章提出:情感智力理论基本观点——理智是靠情感维持的,是情感在支配着智力,否定智力商数的作用,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情感状态及孩子的出身,而不是孩子的学习能力。研究证明,推崇数理逻辑智力的时代已经过去,推崇智力的时代已经过去。“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 ” 学生的成功率80%靠的是环境、机遇和非智力因素,因此,历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情感对智力的支配作用,使之服务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素质教育的经验,探求素质教育的真髓,发展、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尽一份力,这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述中学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