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真实的在课堂上发生

颍川路学校  刘飞

随着时代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再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教学研究的重点必须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中的知识不是对无关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围绕重要的或“大观念”来联系和组织,直接指向知识的应用场景,支持理的性学习和知识的迁移,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事实的记忆。理解性和迁移性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表征。

每个学习者都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机能、概念,信仰和习惯,进入正规教育,这些已有知识极大的影响着他们的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课堂环境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更想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模式,进行深度学习,使课堂教学既有思维的训练又有感情的熏陶,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有延伸的深度,既张驰有度又生动活泼,就必须要设计开放、友好、有效的课堂环境。

一、开放、友好、有效的课堂环境需要以学习者的前概念为中心。

新知识的构建必须源于已有知识。教师只有把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新学习的起点,并给于学生多一点学习和构建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和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期待大相径庭。“一千个读者就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前概念。鱼眼看世界,何何它没见过的生物它都会赋予鱼的形象:就像我们人类想象外星人永远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一样。所以开放有效的课堂环境,必须以学习者的前概念为中心。当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前概念,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观念,学习者中心环境试图帮助学生把其当前知识和当前学习任务联系起来。

比如网课结束后的复习课,学生进入课堂前知识储备是字词、意识“一望即知”的内容和情感等基础基本掌握,而表达形式,写作手法等“一望无知”的深层次语文要素极度匮乏。所以在复习课中我们的教学重点就要在检测基础的基础上着力解锁“语言形式背后的密码”。

二、开放、友好、有效的学习环境需要以理解性知识为中心。

  现代学习观就是人们用他们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新学习应该强调理解而非记忆,理解性学习而非刻板性学习,理解性知识是剥除述雾后的本真。比如余映潮老师对借景抒情文本“引出物体一描述物体一赋于精神(情感)”的归纳王君老师先定课型和议题再处理多文本之间的联接的群文教学,汲安庆老师以“体性”“类性”“篇性”的框架…这些知识都是可以在各种情景中被理解,然后再应用到各种情景中去的。

线上教学结束后,基于学生的教学起点,笔者结合第一单元文本编排,以“比较手法、小标题作用、细节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强化抒情”四个知识点为复习主问题,并在每个主问题中纵横统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三层变式。例如在以“对比手法”为知识中心的主问题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第一单元中的三篇文本举例诠释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和作用,明确“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的写作手法”。理解不仅包含本质把握,更包含迁移运用。在确保学生习得“对比手法”“是什么,为什么”后,还要学生结合“前概念”变式运用。在本次复习中,笔者安排的环节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老师人物性格。

三、开放、友好、有效的学习环境需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

教练和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菲尔普斯、刘翔、科比他们都是有教练的,对于他们来说,教练最大的作用有可能还不是理论上的指导,而是提供即时反馈,就像一台摄像机一样,哪里做得不够立马指出来。指出问题、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从错误的心理表征到正确的心理表征的修正和改进,是借助外力对元认知的监控,帮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始终看到自己现有状态和最终目标之间的空白,进而改变自己原有状态,尝试建立新的标准状态。练习不是一个测试,而是一个指示器。

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是与学习者友好的,它“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在复习课中笔者带领学生在小组合作、班级交流中引人小组评价、师生一对一评价、进行中评价、自我评价检测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学习起点迈向学习终点,完成课堂知识学习闭环系统。

四、开放、友好、有效的学习环境需要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

理想学习环境是学生、教师和其他兴趣的参与者在共同分享中建立一种质疑而非寻求答室的舒适感,建立能够发展一个依赖个体成员的贡献创建新观念的模型,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

同质结伴,异质互补的小组构建注定小组内部的学习起点有诸多差异。在以主问题为知识中心的板块学习中,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既定状态。如探究“细节描写”知识内涵时,小组内部遵循弱者先行一找出细节描写的具体语句读一读;优者补充—结合组内圈定的语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人人参与、共同提升一人人创作细节片段表现人物某个性格特征。

只有在开放、友好、有效的课堂环境中,教育者才能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把握教学起点,把可理解的知识作为课堂中心,引领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发展学习共同体,发掘知识本身的魅力,发展深度学习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深度学习真实的在课堂上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