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式”爸妈:换种思维方式教,你的娃也能成为“别人家的娃”

最近,一个名为“琼瑶式辅导作业”的视频被疯狂转发,成为了继“陪熊孩子做作业血压都升高了”后另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几个对作业束手无策的孩子都低着头、不敢吱声,而陪着他们做作业的家长却如琼瑶剧主角上身——爸爸像马景涛般咆哮,妈妈则抹着眼泪哭得抽抽搭搭,好像比孩子还要委屈。


爸爸咆哮


妈妈抹泪

家长们可能都碰到过这种情况:这么简单的作业题,怎么换个提问方式,娃就不会了呢?你急个半死,就是听不到想听的那个答案,真是气炸了。

闺蜜跟我吐槽说:“看了不少育儿书,也知道不该冲孩子河东狮吼,应该像‘小猪佩奇的爸爸妈妈那样,即使佩奇犯了错误,也是好言好语的,从不吼孩子’,可是做不到啊,分分钟气得你想撞墙。每次陪娃写作业,我比她还焦虑。”

然后,闺蜜就一口气问了我好几个问题——

“你说我是不是个失败的妈妈?”

“我是不是个loser?”

“我是不是再也教不好我家小魔怪了?”

“是不是别的妈妈都比我强?”

“以后小魔怪长大了会不会怪我没教好她?”

作为家长,你觉得这些问题眼熟吗?你是否也曾在育儿问题上如此沮丧过?你有没有累到极点、负能量爆棚的时候?

通常,凡是有过这些自我否定想法的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换句话说,这类人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这个概念的出处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这本书——

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

累计印量180万册

曾被比尔·盖茨撰文推荐

这么厉害,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关键在于思维模式:是满足于现有成果、避免失败可能的固定型;还是以努力为豪、寻求挑战机会的成长型,决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远。

在育儿这件事上也是如此。每次看到那些在公共场合翻跟头打把势哭闹撒泼的熊孩子,大家就会说,“熊孩子都是熊大人教出来的”。那么反推一下,如果家长的思维方式是积极的、正确的,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应该是相对优秀的。

育儿之路是坎坷的,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你也不知道上天指派给你的宝贝适合哪种路数。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你知道吗?达尔文和托尔斯泰在小时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本·霍根童年时肢体不协调;最著名的演员之一杰拉尔丁·佩奇曾经因为缺乏天赋而被建议放弃演员梦想。

可最终,他们还是找对了属于自己的路,并且做出了成绩。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大多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个我们暂且不提。今天想聊聊的是有可能被自己打败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前面说了,《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告诉我们,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是这些人太自卑吗?还是说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不,其实这些无法应对困难的人同样感到自己有价值,他们同样乐观——觉得自己聪明而有吸引力,他们和那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一样的。

但糟糕的是,即使没有什么灾难性或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仅仅是一些小困难,就能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产生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

就像我开头提到的那位闺蜜,只是遇到了一些每个家长可能都会遇到的困难,她就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了。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失败从一种行为(我失败了)转变为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这对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尤其如此。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举了个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例子:作者本人和丈夫,以及其他两个同伴一起去钓鱼。机缘巧合之下,作者先钓到了一条大鱼,她的丈夫很替她开心,大声叫好。而其他两个同伴,却因此觉得自己被贬低了,认为“你的成功意味着我的失败”。

在经历失败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尝试修复自尊的方法,就是去责备他人或找借口,反正失败从来都不是他的错。比如什么状态不好啦,太冷啦,太热啦等等。

村上春树曾讲过一件趣事:在他的作品《且听风吟》获得文艺杂志《群像》的最佳新人奖后,一位高中同学对他说:“那种玩意儿都行的话,我也能写出来。”可以说相当无理了。

当时他有点儿生气,但最终,那位同学也没写出自己的小说。

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泼冷水的人呢?把那些没完成的事,通通当成“我有能力做只是我没去做而已”“我要是认真做也能做到”,但结果是根本没去做。殊不知,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啊。

那么,你有没有听过类似打击积极性的话?

“哎呀你到底会不会抱孩子啊?他脖子那么软,你这么抱不行。”

“真不知道你到底是怎么当妈的,这都做不好。”

“你起来,还是让我来吧。”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还提到:要么你有能力,要么你付出努力。认为只有无能者才需要努力的想法也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如果你需要为某事付出努力,那么你肯定不擅长做这件事。”

说了这么多,固定型思维模式到底怎么不好呢?

1. 会限制人的成就

它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也会让其他人变成审判者而非我们的同伴。

无论我们是谈论达尔文还是普通的大学生,想达成重要成就就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这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够给予人们的,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

2. 否定标签及其作用方式

本书作者曾经是个数学高手。高中时,代数和几何都是99分。后来,她遇到了一个不相信女孩能学好数学的老师。再后来,作者的成绩下滑了,最终放弃研究数学。

这就是为什么当刻板印象被唤起的时候,它会扰乱人们的思绪——让人们暗暗担心自己的表现会验证这种刻板印象。当人们认为个人能力是固定的,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时,刻板印象就很容易禁锢你的思维。所以在这里特别提出:千万不要给你的孩子贴标签。

3. 从来不会有以下正确的想法

①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

②挫折可以给人动力,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是一记警钟。

③在体育界中(在医学预科中),掌控着自己走向成功以及维持成功的过程。

那么,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具体步骤为:

1. 接受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但即使我们接受自己的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也并不代表我们要去接受它高频率出现的事实,以及接受它在出现时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2. 观察

明确到底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比如是当你无法专注于某事时,还是感到压力很大时?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3. 命名

给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可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4. 教育

当你遇到挫折时,也就是这种人格出现的绝好时机,不要镇压它或禁止它做什么。因为它的出现,是为了保护你并让你感到安全。最后,与它和解。

最后想说的是,之所以“熊孩子”还没成长为你眼中又聪明又听话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因为你没有找对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教育他。

家长和孩子最好的关系就是共同成长,而且,这种成长会是终身存在的。

打破旧的错误的思维模式,重新出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琼瑶式”爸妈:换种思维方式教,你的娃也能成为“别人家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