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如果他不喜欢孤独,那么他也不会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统计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以及开锁的次数,当你看到结果的时候甚至会有点震惊,根据Statista的统计数据,巴西用户每天手机使用时长将近5小时,我国接近三小时。按睡眠时间8小时来算,我们1/4的时间都用在手机上。并且越来越多的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一定是刷手机,刷微博,逛抖音,逛知乎……

图片发自App


1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孤独这个词,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称为下一年度热词。

        有个朋友跟我说:“球球,我最近卸载安装了微博好多次,每次卸载之后就生怕大家谈的热搜我没听过,就要再下回来。不刷抖音的话,就感觉大家知道的网红我都不知道,而且每次大家说的流行语我都没听过,感觉好尴尬,和大家聊不到一起。”

        其实,这就是我们都在苦恼的“孤独感”。处在学生群体,最怕的就是“离群索居”。有人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学生群体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如果你在餐厅看到4-6人一起,一般是大一新生。1个人的,一般就是大三大四的。刚开始就习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情的人,很少……当我们融入一个新的群体,我们最快做的事就是“拉帮结派”,这便是不安全感使然。

      正如对生命的热爱其实是对死亡的恐惧一样,人们对社交的渴望也并非源自对社会的热爱,只是出于对孤独的恐惧罢了。



2  孤独≠寂寞

图片发自App


        百度上输入“孤独”,我们能看到的大致是这一类内容。好像我们理解的孤独就是“一个人”,慢慢地我们就给自己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进而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不能融入大家。最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陷入自卑境地。就像陈果在《好的孤独》中说道:“‘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我们常常以为我们陷入了孤独,实则不然,我们正处于寂寞当中。有的人下了班可以打开书房,翻开书,而有的人却最怕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其实,我们努力和群的样子真的很可笑,为了合群,我们有时放弃自己的喜好,放弃自己的静下心来的沉寂,迎合群体,迎合社会,变得庸俗。要知道,

        除了自己,一个人几乎不能与其他任何人——包括他的朋友和伴侣达到最完美的和谐。

3    来点“孤独”

            我一直寻求孤独的生活

        河流、田野和山林它们明白

    我试图逃离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

          他们已迷失了通往天堂的路

                                                    ——彼得拉克

        把部分孤独带入社交中,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不要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在意别人说的话,勿对别人有太多期待,无论在道德或是才智上;对于他人的看法,应锻炼自己忧喜两忘的冷静态度与感觉——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品质的最切实可靠的方法之一。倘若你做到了这些,那么即使你生活在众人之中,你和人们的关系将是客观的、纯粹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