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后:观念上的分歧是悲剧的根本

巴金的《寒夜》是一本非常棒的小说。它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非得一口气读完才行。

这本书1944年秋冬开始动笔,两年后写成。那是抗战的最后关头,最黑暗的时期,用巴金的话说,也是斯文扫地的时期。那个年代知识一文不值,靠知识吃饭跟乞讨无异。

书里写的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一个裹小脚的知识份子婆婆,顽固而守旧;一个懦弱的“老好人”儿子/丈夫,什么都可以忍受;和一个爱热闹渴望自由却只能当花瓶的儿媳/妻子。儿子/丈夫最后得肺病而死,儿媳/妻子跟随别人远走他乡,婆婆带着孙子不知所终。

巴金认为造成这个家庭悲惨结局的完全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如果放在另一种制度下,那家人会很幸福。

我觉得那要看他怎样定义“幸福”二字了。

如果“幸福”只表示衣食无忧地生存下去,那么我同意他的观点,他们确实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可惜幸福并不等同于物质上的富足,它更是精神上的自由。

从这个层面来说,在观念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那家人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什么制度下,其实都是不可能幸福的。

将儿子/丈夫推向死亡的,除了战事纷乱和经济上的危机感,更主要是家庭内部的纷争:婆媳矛盾。而那对婆媳之间的矛盾根本不是物质上的匮乏造成的,虽然经济问题加大了她们之间的矛盾,但那并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她们观念上的格格不入。

婆婆秉持的是伴随小脚文化而来的男尊女卑观念,她认为女人天生就该伺候男人,理由很简单,我是这样过来的,你凭什么可以不吃苦过得那么潇洒?

儿媳却在大学接受过新式教育,她的脑子里只有思想自由,男女平等,她不认为女人应该为了家而埋没和牺牲自己,在那片狭小的空间里耗尽自己的青春,然后变成一个怨妇再去毒害别人。

所以她们俩永远是一个努力想改造另一个,另一个则竭力地反抗。

而夹在中间的那个男人,他跟母亲一样脑子里满是迂腐的旧观念,他把孝顺置于自己的幸福之上,认为只要母亲开心就可以,既然母亲为自己付出了一生,自己也当用一生的幸福来回报。

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他的妻子要成为牺牲品。如果她不愿牺牲,那么家庭大战就在所难免。

因此,不论放在什么体制下,不论物质上多富足,只要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她们婆媳之间的争斗就永远不会停止,他们一家人也就永远不可能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夜》读后:观念上的分歧是悲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