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碎碎念

      复学已经二周,“空中战”转为了“地面站”,两周的“地面站”基本围绕复习调整,如何在短时间内把“空课”中的那些“夹生饭”炒熟,弥补“空中战”的“缺”?后疫情期间,我们的数学复习课又该怎么上,才能提高复习的实效性?结合前两天的听课和自己两周的复习课谈点感受。

      复习课要接地气。

      什么才是接地气的复习课,毋庸置疑,一定是基于学情的。心中有生,方能教学有度,紧紧贴着学生走,复习课才有生长力。复习《有余数除法》之前,我对学生展开了前测,发现部分学生只是停留于显性知识层面,在知识运用上不深刻,不灵活。如在解决问题时写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这说明孩子们对意义的理解有点“雾里看花”;还有学生们都知道余数要小于除数,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在用余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时,很多孩子又都是靠死记看见“至少”用“进一法”“最多”用“去尾法”,而遇到“可以坐满”这类词就“不知所云”了,这就是学生对知识最真实的反馈。于是,在了解学生的“不明白”之后,直击学生的“痛点”,精准设计学习任务,题组跟进,对比呈现,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清“进一”和“去尾”。同时通过直观图式,让学生看到算式的含义,从而明白商是求的什么,余数又是表示什么,这样孩子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单位名称也就不会写错了。

      复习课要有“大单元”观,不要上成“乱炖课”。

      复习,其实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而再学习不是简单重复,更要注重对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构,注重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储存。“大单元”不仅仅指自然单元,更多的是把相关联的知识整合为一个“大单元”的学习主题。如果说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那么整理复习就似育好一片林。一木不成林,要让学生的零散认知形成知识之林,老师要先做个明白人,要明白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如何通过核心概念将本单元的知识“统领”起来,这就好像人必须有一个主心骨一样,否则学生难免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个个都很重要,但是分开来易忘,放在一起易混淆。如二年级下册除法分了三个单元来学习,我在复习时,抓住“平均分”这一核心内容,三个单元合成一个“大学习主题”,帮助学生找到关系,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分一分”,唤醒孩子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记忆,让学生充分感悟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没剩余,有时会有剩余。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帮助孩子建构起除法的知识网,并与乘法建立关联,这样就把知识点的罗列转化为一个知识网络,既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突出了核心概念。

      又如《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点”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计数单位”,在用计数单位计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和位值制”,不管是读数、写数还是大小比较、加减法都是“计数单位”的再应用,如何用最少的素材把知识串联起来,穿点成线,让教学结构化呢。那就需要适度整合学习素材,组块勾连,用最简的材料架构起一节高思维的课。不能东一枪西一枪的“一锅炖”。复习时,我设计了“用4颗珠子摆数”,分两个层次逐步推进。层次一:4颗珠子能摆出哪些数呢?让学生自己介绍所摆的数,在反馈中串联各个知识点:数数、数的读写、数的组成、不同模型计数(方块图、计数器、人民币面值等),丰富学生表达数的能力,突破易错点。层次二:从无要求地摆数到有要求的摆数,用4颗珠子根据具体的要求摆出不同的数。在这个过程中带领学生思考怎么摆是最大四位数、最小四位数、有零不读的数,只读一个零的数,寻找已学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顺藤摸瓜,找到疏漏之处,各个击破。

      复习课要帮助学生构架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听了陈老师的《混合运算》复习课,很高兴看到陈老师能有这个意识。课伊始,就用“知识树”的方式,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在整理、汇报中,使其认知的过程慢慢呈现更清晰的脉络,形成多维、立体、交叉的体系,如此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牢不可破,同时体会有序整理知识好处。但要在复习课上面面俱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梳理、练习、反思, 35分钟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把知识梳理前置,让学生主动地去动手、动脑,系统地回顾和整理,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为课堂复习提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在自己的方法来呈现梳理结果,将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串成串,再把知识串成网,感受到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复习课要注重方法提炼,让策略“模型化”。

      复习课要重视解题方法的总结提炼,熟练技能,形成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和生成。这里的“模型”便是指学习过程中的分析、比较、归纳与概括等能力。

      陈老师的“混合运算”复习课,有这么一个环节,不难看出,两道题同出一辙,都是巩固小括号的作用,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像这样的练习,就不能简单地就题论题,一做了之,要引导学生学会诊断分析题目,透过现象寻求本质,通过对比、归纳、概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解决这类题型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遇到类似的或相关联的问题才能自主地进行方法结构的正迁移,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为许多题目都是同从一道题中演变而来的,只是换了件“外衣”,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是相同的,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思考,探寻问题的本源。

      复习课要学会借“错”为“宝”。

      教师只有知道学生在什么地方被“困”住了,懂得学生为什么会被“困”住,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走出“困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借“错”为“宝”,把学生的错题作为资源,收集学习中的错题,建立“错题库”,分析错误原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或者摘录学生在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将其改造,进行补充练习,提高复习效率。

      这是“混合运算”前测中学生暴露的问题,这样的错例是不是更鲜活?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既满足了孩子们“好为人师”的需求,又以此突破了易错点,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我感觉在复习梳理中,对于一些需要经历丰富体验的核心课,若经诊断后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那就需要适当地将教学步伐放慢,上好核心概念的“回炉课”。此外,针对复学后学生差异增大的事实存在,教学时任务设计尽可能开放,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是自己两周“复学进行时”对复习课的一点思考,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也特别希望能“抛砖引玉”,促发我们的深度研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习课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