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三: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

这个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杨绛

我们热气腾腾的开始了“自律100天”的计划,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开始在朋友圈每天打卡,我们以为自己的努力会得到朋友们的赞赏和鼓励,然而事实正相反,周围的朋友不仅不理解,而且还冷嘲热讽你的这个“不正常”举动,甚至他们还断言你就是三分钟热度,这让自己很苦恼,而且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做的价值,还担心自己真的如他们预言的那样坚持不下去,那岂不是自己打脸。


一、障碍分析

根据波利亚解题四步法,我们先列出来关于这个障碍的问题清单。

1. 为什么周围的人会不理解?

2.为什么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会让自己想放弃?

3.为什么自己受到点干扰就没信心执行计划?


1. 为什么周围的人会不理解?

原因一:每个人都是“洞穴人”

“洞穴人”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隐喻。这个洞穴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

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

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动作,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

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

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

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

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每个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洞穴人”。周围人不理解我们的做法,仅仅是因为他们呆在他们固有的“洞穴”中。


原因二:每个人看待别人的层级不同

每个人看待别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

第二阶段——I’m not OK,and

You’re OK。(我不咋地,你很好。)

第三阶段——I’m OK,and

You’re not OK。(我很好,你不咋地。)

第四阶段——I’m OK,and

You’re OK。(我很好,你也很好。)


一般而言,第一阶段我们会很快经历过,绝大多数人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要么你行我不行;要么我行你不行……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我们周围的朋友对我们所做的“自律100天”冷嘲热讽,就说明了他们在看待别人这件事情上,处在“我挺好的、你不咋地”这样的阶段。

那为什么大部分的人迟迟无法进入第四阶段呢?原因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因为达到了这个阶段之后,人们就会放下比较心。


原因三:需要审视你的朋友圈

《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讲到,你是谁取决于你跟谁混。

审视一下对你冷嘲热讽的人,他们是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如果不是,一方面他们的说法你可以忽视,另一方面,你可以考虑远离这样的人。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吉姆·罗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后人将它称为“五人定律”。

如果对你的改变进行冷嘲热讽的人是你经常玩的朋友,那么你就得审视一下你交往的朋友啦。

我能够一直死磕“自律100天”计划,那是因为我周围的好多朋友都在做,而且他们自律的程度比我更高。


2.为什么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会让自己想放弃?

原因一:逆商不够

1997年,美国著名作家、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斯托茨在各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境要EQ(情商),逆境需AQ(逆商)的概念。

“AQ”,是英文“Adversity

Quotient”开头两个字母的缩写,寓意为“逆商”。它主要是用来表示挫折承受力的一种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是衡量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忍受逆境、战胜逆境的素质标准。

古话讲: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遭遇逆境,只是在面对这些逆境时,有的人努力奋进,有的人却选择偃旗息鼓。

原因二:表现型人格导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在他教授的理论中把人分为两种观念模式:

固化观念模式(entity view):这些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和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成长观念模式(incremental view):这些人认为人的能力和智商是逐步积累获得的,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改善的。

哥伦比亚商学院的Heidi Grant Halvorson博士在她的《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基于Carl Dweck的理论,将人分为两种:

表现型人格(Be-good Type):这些人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进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这些人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表现型人格的常规表现就是特别爱面子,在乎当下。

进取型人格的常规表现就是特别在意成长,关心未来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表现型人格? 请参照以下特征进行自测:

别人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就会放弃。

做一件事情经常会因为看不到结果而半途而废。

随时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

希望能马上看到结果。

成功是测评一件事情的唯一标准。

……

如果你符合以上特征,那么就是妥妥的“表现型人格”。

在这个问题中,别人不理解和冷嘲热讽,就让自己觉得特别没面子,而且还开始怀疑自己,那就是因为自己的表现型人格造成的。


3. 为什么自己受到点干扰就没信心执行计划?

原因一:抗干扰能力不够

《高绩效教练》一书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绩效公式:绩效 = 潜能 - 干扰,P = p – i。

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所有能够提升绩效(P)的方法,都是通过开发潜能(p)、和减少干扰(i)来实现的。

想要让自己更快的实现目标,开发潜能说实话有点难度,因为潜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和经历才能显现出来,但外界的干扰却是很快就可以识别出来、也很快就可以解决的。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很容易被身边的干扰分心,别人的一个说法让自己难过大半天,刷朋友圈能让自己忘记工作等等。


原因二:自己的“能量”不够

有一些人在职场或者生活中总是处于“路人甲”状态,即“能量”不够。

如果用“充电”和“放电”来类比的话,被别人鼓励就是“充电”,被别人冷嘲热讽就是“放电”,如果自身“能量”不够,那么被嘲讽几次,自己就没有“电量”啦。



二、方案

方案一:换位思考

这是一副埃舍尔的画,一眼看上去是一群白色的鸟从左往右飞,如果你仔细再看的话,还是这一幅画,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群黑色的鸟,从右往左飞。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同样是对待早起这件事情,有的人会认为早起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掌控感,而有的人却认为早起简直是对自我的折磨。

我们并非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你所看到的世界与我看到的不同,与任何人看到的都不同。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每个人发表的观点也仅代表自己所在“位置”。“观点”这个词语拆开来理解就是,“观”代表看见的东西,“点”指位置,即所站的位置看到的东西。就如当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但找不到位置,你一般都会在电话里给朋友说“你看一下周围明显的标识是什么?”一般当朋友告诉你,他现在看到了什么样的标识,你也就知道他在哪里啦。

当周围的朋友发表了他们不同的观点后,你也就知道了这些朋友所在的“位置”,如果他们是处在“迷路”状态,你如果愿意可以为他们指点下迷津;如果他们是处在南辕北辙的状态,如果你愿意可以告诉他们关于方向的错误。当然,你可以什么都不用给这些朋友讲,你只用赶你的路就可以啦。没必要苛求每个人都看到同样的风景。


方案二: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例如你可以将马牵到水旁,但是你不能强迫马一定要喝水。将马牵到水旁,是你的课题。而马是否奥饮水,则是马的课题。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没有办法让别人满足我们的期待,同样我们也没必要完成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就如我们自己决定践行“自律100天”计划,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别人看我们这么做不顺眼那是他的事情。

我们能够做到课题分离的前提是自我接纳。所谓自我接纳,就是接受自己的水平确实不够,然后下次继续努力。这也是斯多葛主义的立足点,关注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如果我们在朋友圈中打卡的内容水平的确不够高,那么别人的冷嘲热讽也是正常的,就如我刚开始打卡我的练字字帖时,我同学给我留言:“我都看你晒了三个多月的字帖啦,你的字怎么还那么丑?”

不过,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对我们的冷嘲热讽,但我们可以控制如何面对这些冷嘲热讽。我当时给我同学的回复是:对呀,就是练了三个多月的字还这么丑,所以我还得继续练下去。

如果还是没法面对朋友的冷嘲热讽,推荐读一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这本书中写到:我们不是为了讨好他人而活,这个道理所有人都知道,但是知易行难,我们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方案三:让朋友圈中更多“贵人”,少点“损人”

两个朋友圈管理的高效建议:

第一,始终和你的人生目标在一起。

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社交活动也应该跟人生目标绑定。

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女性,就要跟敬业、好学、终身奋斗的人在一起,每天闲云野鹤,动不动就说要辞职满世界去看看的人,不是你的同类。

如果你想减肥成功,你就要减少跟美食团混在一起,而是加入减肥者的行列。

你想更好的践行“自律100天”的计划,那就跟一直在践行的人在一起,加入到我们的社群,或者自己组建一个小的微信群。

第二,多交“贵人”,少交“损友”。

如果我们的朋友圈都是可以帮到我们的贵人,而没有那些拖我们下水的“损友”,别说践行“自律100天”计划可以更顺畅,更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虎添翼。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个专栏中,提到过遇到“贵人”的12条原则:

1.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2.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3.能帮助他人进步的人,才是真正的贵人;

4.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5.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6.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7.不以求助为耻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8.求助的时候,不应该仅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不应该收取金钱回报;

9.贵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常常只不过是自顾自地牛,贵人可不一样,他们常常“以和为贵”,并且更懂得“独贵贵不如众贵贵”;

10.很多时候,人们的成功,来源于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反过来,若是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人成功,那么这个人真的很难获得所谓的“贵人相助”;

11.正在做正确事情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相助,所谓得道多助,说的就是这个;

12.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方案四:提升抗压力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提升自我的抗压力:

1.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说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于他的控制感——“我感觉到我能控制局势。”

一个人的控制感越高,逆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逆商成正相关。

我们践行的“自律100天”计划中,建议大家选择不需要意志力的事项作为每日必做事项,通过100天的持续,让自己收获这种控制感。

我们在遭遇冷嘲热讽的时候,根据“课题分离”,我们做到控制自己不崩溃。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能明白一个现实,能够一直给你鼓励的人永远是少数,哪怕将来你再成功,也永远都有人无比鄙视你诟病你。

2.归因

当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逆商低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讲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要么他们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该为逆境负责。

相反,逆商高的人容易内归因,首先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逆境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说,逆商高的人会有积极负责感,认为应该为改善这一局面而负责。

逆境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但进行外部归因经常于事无补,因为我们最能左右的是我们自己,最能改变的也是我们自己。

例如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我们要能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责任,那就是你这么的努力上进,当然会让有些人不爽,因为你的进步就以为这他的落后,没有一个人眼睁睁看着自己落后会开心的。

进行自我归因的人虽然可能会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会帮助他寻找自己的弱点,然后进行改善。而外部归因的人,在逆境发生后会对自己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然后就放弃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3.延伸

所谓延伸,就是你是否会自动将一个逆境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逆商高的人,是低延伸,他们会将逆境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之内,也就是逆境发生的所在范畴里,他们知道一个逆境事件只是一个逆境事件。

相反,逆商低的人,是高延伸,他们遇到一个逆境事件,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挫折感就像瘟疫一样延伸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因为一个逆境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斯托茨认为,延伸是逆商低的根本。逆商低的人,他们不仅没有办法超越逆境,还会让挫折感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最终搞得一塌糊涂。相反,逆商高的人,会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逆境事件上,不让它对自己的其他方面产生大的影响,接着去超越逆境。

别人只是评价了你的做法,但你却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失败的人,这就是典型的高延伸。

4.耐力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逆商最重要的因素,在计算逆商时,他给出的公式是:逆商=控制+归因+延伸+两倍的耐力。其中耐力的因素占了两份,可见他对耐力的重视。

斯托茨所说的耐力,并不是像老黄牛一样的瞎忍受。他说,有些人因为怕得罪别人,所以习惯了忍受,这种忍耐力并不是他所说的耐力。他认为,逆商高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

逆商低的人,即便在形势非常有利的时候,也会受不了看起来不利的消息,因此会产生过分的担忧,最终产生“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想法,于是容易放弃。


方案五: 培养自己“成长型人格”

1.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当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开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自己过往的思考模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当你又开始因为别人不认可而想要放弃的时候,这时候“元认知能力”就会提示你:又进入表现型人格啦。

当时时能够提醒自己是否又陷入表现型人格后,我们就会慢慢的规避这种错误模式,开始调平心态,让自己用加倍的努力去成长,笃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呈现。

2.活在更远的未来

每个人常犯的思维错误是:短期目标预估过高,而对长期目标预估过低。

时间的复利力量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你感兴趣就用电脑模拟一下每天增加0.1之后的结果,经历够足够长的时间之后,就呈现出了无穷大的结果。

当我们看到有些人突然间有了巨大的成绩之后经常会心生艳羡,然而却忽略了他们在这成绩之前所有的默默付出。

当你笃信你可以通过持续成长,让自己可以进化为更强大的人,那么就不会太在意当下的姿势是否好看,因为笃信持续的练习之后未来的姿势一定够漂亮。

当你活在更远的未来,你将会被赋予更大的能量去抵抗当下的挫折。

3.养耐心的品质

表现型人格是没有耐心的,因为期待即刻的回报。殊不知任何技能的习得都是要经历初期的笨拙,经由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之后才会渐入佳境。

进取型人格的人会更有耐心去等待努力之后的结果呈现。

4.注意力资源的谨慎利用

每个人的注意力是自己最有效的资源,你的注意力花在哪里,别人是可以看出来的。就如亦舒小说里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一个人精力花在哪里是可以看出来的。

一个人花了大量的注意力去追网剧,和一个人花了大量的注意力去读书,只要你和他们聊天超过五分钟就可以感受得到。

表现型人格的人的注意力就是放在他人身上,期待他人总是给予正向评价,事实上负向打击会更多,那么这部分注意力就是完全的浪费,除了让自己失望放弃之外没有太大的价值。

进取型人格的人的注意力更多放在自我身上,期待自己通过努力持续成长,每天关注更多的是自己有否成长有否努力。


方案六:增强大脑的专注度

大脑专注做事时会是什么感觉?用三个词可以形容:浑然忘我、犹如神助、灵感迸发。绝对可以忘却时间的一切干扰。《盗火》这本书的作者把这种做事的的最高境界称之为“出神状态”。

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自己处于“出神状态”,那么外界的干扰就再也不会影响到我们。

1.冥想训练

那些长期进行冥想训练的人会更容易进入到“出神状态”,在脑科学领域,把冥想称之为大脑体操。

大家不用被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冥想培训或者书籍所迷惑,因为有些商家为了利益就把冥想商业化神秘化,其实作为大脑体操的冥想训练是非常简单的:

1.找个计时器,定时15分钟以上(以后再慢慢加长);

2.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起初不一定要用不习惯的“正确姿势”,但最好“挺直脊背”;

3.闭眼(有人即便睁眼也能做到);

4.缓慢均匀地呼吸(不一定要可以控制);

5.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别在乎自己走神了,发现自己走神就再回来)。

2.关闭大脑中的两个声音。

第一个需要关闭的声音是“自我批评”。不再自我批评指的是加强心理素质,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自我批评是一种内在沟通模式,这种对自我的苛责会让潜意识关闭,而意识层面的功能也会受到限制。例如当你陷入“不够好不够强不够美”等等的自我批评时,你连正常的水准都发挥不出来。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自证预言”,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自我批评是属于负向的自证预言,我们一点要想办法在大脑中把它关闭。

第二个需要关闭的声音是“时间感”。忘记时间意味着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考虑过去,也别担心将来,要专注于眼前。

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例如你开一个乏味的会议,每隔几分钟你就看一次表,体会着“度分如年”的煎熬。相反你在打王者荣耀时,就觉得自己刚开始打,然而一抬头却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

3.关注饮食和姿势

碳水化合物会降低工作效率,我们平时吃的淀粉制品和含糖食物中,有很多都是碳水化合物,因为碳水化合物会直接影响人体胰岛素水平,碳水化合物含量越多,人体就会释放越多的胰岛素,从而让大脑唤醒人体荷尔蒙中的血清素、色氨酸出来工作,它们一旦被释放,就会让人想打盹。


方案七:高能量姿势练习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著名的理论:“我唱歌,因为我快乐;我快乐,因为我在唱歌。”这个观点指出:是身体的体验而非其他因素导致了情感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体验了某种感觉或者做出了某个动作,这使我们有了某种特定的情感。

心理学上专门有个名词叫“具身认知”,即我们的心智活动与身体密切相关。这个观点背后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的大脑并不能清晰地区分生理和心理,管理生理的大脑区域通常也是管理心理的大脑区域,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身体来影响,甚至创造心智。

在比赛场上,所有赢得比赛的运动员们都做过一个动作:双臂高高举起,挺胸抬头,敞开怀抱。而输了比赛的运动员则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双肩下垂、含胸缩背的动作。

这种姿态的选择并非是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的认知。因为即便是残奥会中双目失明的运动员,他们在赢得比赛后也使用了同样的肢体语言,然而他们从未见过其他人如何表达骄傲或是胜利。

我们在日常训练高能量姿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能量。

第一个是最常用的力量姿势:站立,双脚稍比肩宽,挺胸抬头,双手叉腰,就像超人一样,你可以感受到全身都涌动着正能量。

第二个是感恩姿势:站立,高举双臂成V形,仰起头,就像做伸展运动那样。保持这个姿势,呼吸3~4次,让人感到自信。

第三个是平静姿势:抬头挺胸,双脚分开,膝盖放松;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做祈祷状。闭上眼睛,保持姿势,深呼吸6次,能有效缓解焦虑、紧张。


三、践行

在践行以上方案的时候,随时用以下问题清单来检查:

1. 自己真的理解别人的说法么?

2. 能分清楚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哪些是不能控制的事情么?

3.评测下自己朋友圈中哪些是“贵人”,哪些是“损友”?

4. 根据遇到“贵人”的12个原则,对每天所做的事情做一下反思,看是否有助于“贵人”。

5. 当自己的情绪被外界影响时,有提醒自己启动“元认知能力”吗?

6. 每天所做的事情,更多体现的是“表现型人格”还是“成长型人格”?

7. 每天留出时间做“大脑体操”训练了么?

8. 每天刻意高能量身体姿势了吗?


四、总结

1.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不要为不同的观点争辩。

2.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3.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4. 成为别人愿意帮助的那个人。

5. 别人鼓励自己,表示感谢;别人诟病自己,表示正常。

6. 被别人讨厌,有时候不证明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可能说明自己的勇气。

7. 无需证明自己,如果持续成长,证明自动完成。

8.专注在自我成长上,屏蔽掉一切不利于成长的干扰。

9.姿势会影响情绪。

你可能感兴趣的:(障碍三: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