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七十二章

道德经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注释]

1、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2、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3、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5、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6、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7、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8、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易解】

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的威压的时候,那么,反于统治者的大威协就临头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谋生之路。只有不去阻塞人民,才不会有出之于人民的反阻塞。因此,圣人但求自知,不去自我炫耀;但求自爱,不去自显高贵。所以要有所取舍。

叶曼居士讲《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注: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净,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我们先讲讲本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凡事最可怕的是什么东西?最可怕的就是威。古时候县官要上堂,怎么样?两旁的衙役先大嚷一声,已经把你吓破胆子了。儒家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凡是可以怕的都叫做威,国家最大的惩罚是什么?死刑,无期徒刑。天最可怕的是什么?天的肃杀。你看到春天生长万物的时候,那真是欣欣向荣。当他秋天要肃杀的时候,那个可怕。他地震的时候,大水的时候,大火的时候,大风的时候,都叫天威天杀,这都是“大威”。好的人给你好福报,坏的人给你降殃祸,这些东西如所谓影之随行,如响之


随声。所谓龙生九种,没有一种龙是相同的,名字都不相同,长的样子也不同。原因就是所有的祸福都是自己来的。我们若怕天之大威只有自己好好修身,你自己修身了以后,自然就不会遭受这种大的威刑。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换成“狭窄”的“狭”也可以讲得通。本来这个“狎”就是“不注意”的意思,那个“狭”是“窄”。孔子说得很好,“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贵可以求得,给人家拿鞭子我都做,但是“不以其道得之”,我不要。我们不说矫情的话,说 “我不要富贵,我就喜欢贫贱”,没有这样的。实际上我们都要富贵,但富贵必须以其道得之。


另外一个“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个小窝,即使小一点,我们走到外头去,怎么走还不如回到家里,即使很小也觉得家里很温暖。假如说我们不当作是非常狭窄,而是觉得很不错了,永远存感激的心,这样的话你不会觉得你住的地方非常窄小了。同时,真正一个修道人,他对于修行不是仗聪明,也不是仗博学,靠的是认真。我们能够敬业,自然我们会乐群,我们不敬业的话,天底下人都是我们的冤家。


“狎”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你应该使你的心不只是专门注意名利,不把心搁在眼前的功利这么狭隘的东西上,不自私自利,对于一切的事情非常认真,能够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而是你想到不但我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人跟人之间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跟人跟物之间跟环境都息息相关。明白这一点的话,你就不会马马虎虎的对待一切东西,不会随意糟蹋,这样就把心怀扩大了。


“无厌其所生”,我们人都愿意生,没有愿意死的。于是我们吃很多维他命、补养品,想方设法把自己身体弄得更好。其实有时候养生太过的话反而伤生。事实上,名啊利啊食啊色啊这些东西都是伤害我们的,所以我们说财色名食睡五欲念,这个欲念都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老子就说过“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现在发现这话的确有道理。我们常常买东西,到铺子里特别是买布料或者买衣服,你进去一看,真是五色令人目盲,我们说叫眼花了,不知道怎么办。“五音令人耳聋”,现在说是在重听,连


耳鸣这老人家的毛病,现在年轻人都有了。为什么?你看年轻人永远戴着个耳机,对听力伤害特别大。“五味令人口爽”,比如我们吃酒席的时候,常常是吃到一半已经没胃口了,吃不下了,不会尝味道了。开车,十个车祸九个快,都是开快车开出了毛病,所以老子就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我们越开越快,尤其是有人跟我们比的话,就绝不肯让人赛过自己,这口气不能输,结果就出了车祸。


人总是对于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不满意,这也是人生的八苦之一。我们对于有的,从来不满意,从来不感激,却永远追求那个我还没有的,天天为求不得所苦,于是就向外追求。我们不是都希望长生吗?在座的有会说上海话的人吧?我们多少人说:我怎么能杀时间?一个人就活一百岁吧,你一天禁得住几杀啊?下面再看看底下的注解,这个注的很好,“清静无为谓之居”,你能够清静,无事不可生事,这个叫做居。你能够“谦后不盈谓之生”。孔子入太庙,跟他们的学生说到一个器皿,你们拿水来,把水灌上,一半的时候这个东西稳稳当当在那儿,你们继续加上,水一加满就倾倒了。所以孔子就教学生,满了就要倒了,满则倾,所以说话不要说满,事情不要做绝,人跟人的交往不要做得太过分。因为话说得太满,态度太满这些东西都不好,所以老子说 “谦后不盈”,不要满,这样的话就能得生。


“离其清净”,你把清静离开。“行其躁欲”,非常急躁,而且是欲望无穷。“弃其谦后,任其威权”,我能够所以我应该,这样做就糟糕了,这就是霸。我应该,所以我能够,这就是谦虚。我们了解这个了以后,千万不要用威权,威权有很多,好比说政治的威权,做老师的威权,或者说你仗着自己有学问、有见解、有地位,这都是仗着威权,威权滥用的话,则 “物扰而民僻”,天下大乱,而人民就走邪路了。因为他们要生存下去,只有找邪门,找捷径,这样你“威不能复制民”,你要抢,你要绑票,我就是死刑,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请问你的威上哪儿去用?


“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你用这样的严刑峻法,严刑峻法有时候并不能够使老百姓不作恶,你再严刑峻法,老百姓不能堪其威,于是 “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上面也烂了,底下也烂了,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天诛是什么?地震、大风、大火、大水。


“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假设一般人连人的刑法天的处罚都不怕,最后那个大威来的话就,到那个地步就不可收拾了。


所以说“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对于物人欲的东西,不要太轻忽,觉得马马虎虎了。也不要认为时间多得很,我们平常的时候平平安安,不知道是福。了解这个的话,这才知道 “言威力不可任也”,这是嘱咐当政的人不可以用威力,为什么?用威力太厉害的时候,老百姓根本不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你拿死吓他,他不会在乎。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不自厌也。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不自见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自贵则物狎厌居生。


这一句话有本子这么做,“夫为不狎,是以不厌”,你就用这个“夫唯不厌”也讲得通,用这个“狎”也讲得通,因为真正用那个“狭窄”的“狭”或者是用这个 “狎”,比原文“夫唯不厌”更通顺,更容易讲。勉强解释可以说,你不厌其生,自己很保爱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生命非常认真,绝不浪费,绝不糟蹋,那么人家也不会糟蹋你。另外你也可以用“不贪不欲”的话,你不为恶,所以别人也不会厌恶你。你用“狭窄”的“狭”也是,你因为自己不以狭窄自居,别人自然尊重你,他尊重你就不会厌恶你。你用那个原文的“狎”也可以,因为你自己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不负责任,轻诺,而你自己厌生的话,人家也讨厌你。我们只有自尊自重,人


家才会尊重我们,人家之所以不尊重我们,是因为我们自轻自贱。不厌你就自己不弃,这样人家也就不会弃厌你了,所以说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不自厌,天下莫之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这一个知,一个见,很有道理。圣人自己知道我知道多少。“不自见”,这个自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现,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固执己见,我们只知道这么一点,而对任何人的意见我们都不接受,就固执认为自己就是对的。之所以自知是因你畏威,于是你就顺天理合人情。你不把自己弄的非常狭窄,不会贪,欲望不会太重。你无厌,对于一些事情自己不厌弃的话,对于物质来说我们就自重,能够非常自爱自视,不做人家讨厌的事情。人人都讨厌你的话,就要自己想想,我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这个就叫自知。但是他


绝不固执己见,绝不是知道那一点完全显露出来,把它都露在外面炫耀,你看我懂得多少,也不是把自己的知强加于别人。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王弼解释说“不自见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不是说你看我的见解多好,我的知识多丰富,我的学问多了不起,我自己多聪明;圣人不这样的,他绝不自夸,不是拿固执己见来耀光行为,然后施行自己的威严,这样的话是自取灭亡。


“自爱不自贵,自贵则物狎厌居生”,你假设自贵,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话,你的欲念就会非常之重。我们要自爱,不要做物质、名誉的奴隶,不要做别人的奴隶,要使你的心扩大,心胸放开。真正自爱是我把我的心放宽,对于目前所有的人事物质环境永远欢喜赞叹,而且感激,想要怎么报答。不要自己认为自己贵重的不得了。事实上我要死了的话,这个世界还得再转,大家都照旧活着,连一国之尊死了,国家照旧进行。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贵重的不得了,没有我就完了,不会的。自己不自贵,你就不会轻忽慢待别人,就能得到别人


的尊重了。


“故去彼取此”,彼是什么?欲望。取此是什么?理。这个彼是什么?就是你自见自贵,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儒家是这么说,道家是这么说,佛家是那么说,大家说的都是一件事情。你不要看他们用的名词不同,语句不同,但是实质并无不同。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静#3,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厌,

不自厌也。

是以不厌。

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不自见其所知,以耀光行威也。

自爱不自贵,

自贵则物狎厌居生。

故去彼取此。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謂大威也。人常息溺於衆,妄畏生死,而憚得喪。萬物之威,維然乘之,終身惴慄之不暇,雖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誠知之,一生死,齊得喪,坦然無所怖畏,則大威爗然見於前矣。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性之大,可以包絡天地。彼不知者,以四肢九竅為己也,守之而不厭。是以見不出視,聞不出聽,蕞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無狹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狹也,則愀然厭之,欲脫而不得,不知有厭有慕之方囿於物也,故教之曰無厭其所生。夫惟聖人不狹不厭,與人同生,而與道同居,無廣狹淨穢之辨,既不厭生,而後知生之無可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聖人雖自知之而不自見以示人,雖自愛之而不自貴以眩人,恐人之有厭有慕也。厭慕之心未忘,則猶有畏也。畏去,而後大威至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 第七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