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与小程序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张小龙这个人,他被称为“微信之父”,了解张小龙的人都知道,他属于内向型性格——极度爱惜羽毛。

当年做邮箱的时候,宁愿自己落魄都不愿意商业化。这两种性格的结合使得他对于人性的洞察非常的细腻,同时对于产品的体验要求令人发指。

张小龙

同时我们从张小龙的书单来看下,《失控》《信息简史》《女人的起源》《数字乌托邦》。这些书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1、内容集中在很多已经被我们边缘化的学科:生物学、社会学、行为学。而并非火热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实用性学科,甚至很多互联网产品经理经常看的产品书籍,这就是“道”与“术”的区别。

2、焦点集中在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原理。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历史的重演,基本的规律是不会改变,外在的东西只是形式,追本溯源,万物归一。

这两点东西也是为什么个人一直很支持张小龙的原因,可以做到产品不为眼前的利益,KPI所羁绊。只要把握住了最基本的规律,外在的呈现形式都不会差。

但是至于外在的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展现,这个无法描述的,虚无缥缈,又无限可能。

道德经里面讲:道润养万物,而不据其所有。这个道就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张小龙那边用的是词是“工具”。

润养万物,而不据其所有–小程序只做赋能的事情,让开发者顺着规律自己去发展,并不把自己作为中心,也不强制要求开发者,用户要怎么做,甚至引导的动作都不会。

这个道理就像之前一位设计师的做法,如何在一个公园里面规划小路,最好的办法是全部种上草,2个月后,被踩出来的才是最科学的路数。

所以张小龙一直在做得是提供一块很肥沃的土地,至于土地上面会长出什么样的草木,什么样的花朵,需要的自然演化与选择。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土壤肥沃是一定可以培育出大物种,只是等待他什么时候出现。这个时候恰恰是百家争鸣,一席之地的时候。

相信过不了多久,会经常听到的感叹: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小程序的创业团队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先看下微信公众号最初的诞生过程,在PC时代,那个时候流量入口在搜索,大家想要的内容都是通过网页的形式,在网页之间跳转,相对比较快捷容易。

随着无线智能手机的到来,大家会在自己的手机上下载APP,这导致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结果,每个人在头部的几家APP上面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到时后面的APP很难被使用。

微信作为留存时间最久的APP,想到了把长尾的APP压缩在自己里面,成为可以承载APP的超级APP,这就诞生了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的诞生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的人关注微信公众号,并非一直都用,很多人可能是为了防止忘记,下次再用到的时候可以找的到,其实很多的消息推送自己并不愿意去接受。

相对于PC时代的自主网页切换,失去了很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我的隐私。这个是导致小程序诞生的初衷。

所以微信想要做的是:把聊天以外的功能都通过小程序实现,而这个过程,最好让用户非常的舒服,不要产生反感(一旦产生了反感,可能连对于聊天这个功能都比较排斥,动了微信的根基)。

我们来看下目前做得相对比较好的几个小程序,包括跳一跳小游戏,携程春运火车票助力,单麦,天鸽商城等等。

除去这些,我觉得想要做出一款火爆的小程序,有两家公司一定要好好分析:拼多多,云集。这是两家完全依托微信的大黑马,更具代表。

从上面可以得到几个方向:

流量

微信目前具备的流量可以等同于国内网民数量,在目前流量获取成本高昂的环境下,与其花费巨资购买流量,不如把这部分的时间精力放在转化微信自有流量上面。

做产品之前有三个问题至关重要,需要自己反问下:

1)如何在这么多人中,通过合理的方式找到我的目标客户,精准人群。

2)第一批种子用户从哪里切入,这种切入要像切西瓜一样,一刀见到水,不能砍了很多刀都还没变化。

3)凭什么可以让他下次还可以想到我,走了还会再回来。

社交

微信的整个体系是由社交搭建而起,社交是一切后续发展的基础。一系列的传播,推广与裂变,要建立在社交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说,抓住每个人社交时候的人性需求点,是因为炫耀而互动;因为乐趣而共享;因为实惠而拼单……

能把其中一项做得透了就够了,拼多多也就是把拼团做到了极致,发展到目前的百亿估值。

轻量化,碎片化

模式越简单越好,切入点越直接越好,最好一个小程序就解决一个问题,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完全没有负担。之前的APP的发展,大家为了稳固住自己的流量,会尽可能多的拓展多品类,多业务。

小程序要恰好相反,一个功能就做一个小程序,傻瓜点开都可以一目了然,不需要说明指导。按照乔帮主说的话:一般人都是事情越做越复杂,牛人都是把事情做得极简。

小程序从研发设计上来讲,已经相对于APP简单,方便很多,很多小程序可能利用业务时间都可以搞定。在目前的时间节点,对于小程序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创新大胆的思维尤为重要,需要有着极客一样的热爱与执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小龙与小程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