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3听书笔记:《论三国人物》

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从个体性格方面解读三国人物。比如使用了“游侠”的概念,作者认为,那些耀眼的英雄人物,其实都有侠者性格,只是层次有高低,顶级的是“游侠”;之后是“气侠”,“意气用事”的“气”;最低是“轻侠”,“轻举妄动”的“轻”。例如,袁绍、曹操这样逐鹿中原的是游侠;割据一方、英勇但不善决断的袁术是气侠;有勇无谋,常被人利用的孙坚、吕布是轻侠。除了提出“侠”这个评价体系,作者还重新评价了刘备。以前,人们常用“枭雄”这个词来形容曹操。但作者认为,刘备才是“枭雄”。

袁术虽然也有直面险阻的气质,并能在乱世中割据一方,但勇而无断的性格导致他不具备长远考虑的眼光而较早出局。

与“游侠”“气侠”相比,“轻侠”有什么特点呢?

轻侠的“轻”有不稳重的意思,他们出身比较低微,“年少且有气力”但有勇无谋,常常被人利用。作者认为,“轻侠”这个词在当时可以等同于“壮士”或“剑客”。

由于孙坚出身低微,无法像袁绍、袁术一样很早就能结交到社会名流。所以,他在最初积累政治资本的时候,需要采用抢劫等暴力手段。这也导致他常常依附别人,凭一身蛮力做事,有勇但无谋。

吕布不被大家接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出身。“轻侠”大多出身比较低微,早年为了生存,干过杀人越货的勾当。当时地方豪族是看不起这种人的,所以,吕布最初抢占兖州、徐州,总是很难维持局面,甚至多次遭人背叛。本质上是出身低微、有勇无谋的“轻侠”在当时缺少足够的政治筹码和凝聚力。

什么是枭雄呢?“枭”是一种恶鸟,相传这种鸟会吃掉自己的母亲;“雄”是强的意思。所以“枭雄”直接翻译过来说“恶鸟之强”。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吕布的部下曾劝告吕布:刘备生性反覆,难于驯养,不早点除掉他,就会被他反噬。作者认为,“反覆难养”就是对刘备“枭雄”这一政治特征的最好概括。

虽然《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过度神化,但他的才能的确非常出众。诸葛亮最具战略眼光的事,是为刘备提出夺取天下的《隆中对》两步走战略:面对强大的曹操,刘备第一步是要从刘表手里夺取荆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并联合孙权与曹操对抗。随后夺取西南地区的益州,这是成就霸业的关键。第二步则是等待有利时机,比如曹操之死可能引发的内部混乱局面,到时候刘备从荆、益两路出击,这样的话“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在东汉以前,由于南方开发程度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北方。所以无论是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还是光武帝刘秀,他们统一全国的重中之重,都是把关中、华北平原这些地方拿下,统一南方就是捎带手的事情了。但是到东汉末年,南方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诸葛亮提出控制荆州、益州也能成就天下霸业,这个视角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刘备“枭雄”的本质,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占据益州后中止了诸葛亮提出的同时控制荆州、益州的关键步骤,最终失败。

刘备身上鲜明的“枭雄”特征:一方面,他的军事能力不足,冒冒失失打了夷陵之战,不仅自己在白帝城病逝,蜀汉政权也失去了争夺荆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刘备缺少远见卓识,奔波大半生,占据益州后,他更乐于偏安一方,争夺天下的雄心就丧失了。所以刘备不可能是三国争霸最终获胜的一方,也不可能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三国时代有部作品叫《人物志》。其中对“英雄”有个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简单说,英雄就是文武都出众的人。而获得“英雄”这个评价的,只有曹操。同时代的李瓒评价他“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许劭给曹操的评语是“乱世之英雄”。

那后来曹操为什么变成人们口中“乱世之奸雄”呢?

或许是因为,曹操面对乱世给出的解决方案古人不愿接受。由于清除宦官、权臣后,东汉王朝并没有恢复秩序,所以曹操着手重建一套统治秩序。曹操做得也确实很有成效,打败袁绍后,他为北方带来了相对的稳定。但在古人看来,只有忠于朝廷才是对的,所以,刘备这位“枭雄”打着汉室宗亲的幌子,反而收获了后世的点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513听书笔记:《论三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