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第6章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象形字,是“箕”的初文,“其”的甲骨文就像一个簸箕。
后来“其”被假借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也作相当于“那、那些”的指示代词用。
其还可以表示推测、加强祈使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副词用,“其”还可作形容词词头。
表示簸箕的“其”被“箕”代替后,其的原义已经不用了。如《小雅》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yì)酒浆。”意为:南方箕星虽象箕,却不可用来簸米糠。北斗星虽然象斗,却不可用来舀酒浆。
又如《广韵》引《世本》曰:“箕帚,少康作。”
本文的“其”指领导、统治者。
身:躳(gōng同躬)也,象形字,从人⺁(fǎn)声。身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像一个有身孕的人。
身的原义就是“身孕”,现在很多方言都用“身”来表示怀孕,如“有身”、“有身上”等。
身延伸指人的躯干,如“身高”,后延伸指物体的主体或者主干部分,如“船身”、“车身”。
身也延伸指自己、自身,如“身临其境”、“身经百战”等。
身也用于抽象意义,指人的品行、名节。如“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还指人的社会地位,如“身败名裂”等。
行:执行、推行。
从:听从。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作为领导或者管理者,如果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自身品行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非常强调“德”治,领导自身的表率作用是德治的根本,德治和法治大不相同,德治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所以,儒家对统治者特别是道德上的要求,非常苛刻。
要想全社会都有“德”,领导首先要有德,帝王要有圣人之德,而执政的将相大臣须有贤者之德,百姓才会被影响。
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唯有修身,才能治人。作为一个当权者,应该以身作则,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是靠发布施令。
自身正了,不用命令别人也会跟着学,如果自身不正,即便依靠行政强制去推行,也是没有用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曾说:“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白话文:传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看李将军朴素得像个粗鄙之人,没有什么口才。他死的时候,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非常哀伤。他是个非常忠实的人,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意义非常重大。
这里说的李将军就是李广,司马迁评价他就像桃李,虽然不说话不张扬,但它的花和果实会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看,以致树下走出了一条路来。
李广曾经数次随从皇帝狩猎,格杀猛兽,汉文帝曾跟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为:你生不逢时,如果在刘邦时期,你会被封为万户侯。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之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先祖。
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孔武有力,善于骑射,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
李广不轻易出箭,他要在很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射箭,所以他射出去的箭基本都不浪费。为了提高命中率,李广不管是杀敌还是射虎,都非常英勇,而且靠得很近,所以经常受伤。
典属国(负责和少数民族外交的管职)公孙昆邪(húnyé 义渠人)曾担心他,和汉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皇帝侍卫)。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于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今河北张家口市)太守,经常与匈奴作战战。曾用“空城计”吓退匈奴军。
汉景帝担心李广的安全,不久把他任为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太守。后李广又在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七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不败将军程不识也被任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李广当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但后来匈奴单于察觉到了汉朝的意图就退走了,因此诸路汉军无功而返。
四年后,李广以作为卫尉将军,从雁门出击匈奴。匈奴兵势众多,击败了李广军,李广被活捉。
匈奴把他放置在两匹马的中间的网上,李广躺在网上。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偷偷看到旁边有一个匈奴骑兵骑的是匹好马,李广突然跳上匈奴骑兵的马,驱策南跑。
数百名匈奴骑兵追击李广,李广用夺来的弓箭射杀追兵,终于逃脱了。李广回到汉朝,汉朝廷认为李广损失重大,又被敌人活捉,应当斩首,后来被贬为庶人。
数年后,匈奴入侵辽西,杀太守,于是皇帝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都称呼他为“飞将军”,躲着李广,数年不敢入侵。
元朔六年,李广又调任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郡出击匈奴。各将领多有杀敌俘敌达到标准因功封侯的,而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
三年后,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包括他的儿子李敢在内,共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和李广同行,分两路走。
李广这一路被四万匈奴包围,李广父子奋力突围,直到张骞的部队赶到,匈奴才解围而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去。
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耽误了预定的日期,当处死刑,他只好出钱赎罪,降为平民。而李广的军功和罪责相当,又没有封赏。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由于李广的军队没有向导,经常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派长史(相当于战地记者)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卫青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
“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我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广否,不论老少都为之落泪。
李广的死和卫青有关系,从此李广的儿子李敢和卫青结下了仇恨,第二年,李敢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
李广爱兵如子,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
对士兵宽缓不苛,嘘寒问暖,士兵身上长脓包时,他曾用嘴帮他吸脓,士兵们都甘愿为他效力。
李广为政清廉,善待百姓,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和百姓爱戴。
现在甘肃省敦煌一带,到处都栽有一种杏树,据说就是李广推广种植的,被称为“李广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