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8

文化通史103

今日启发:

Elton:

第六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一)

第五节 艺能的新发展

散乐到猿乐的蜕变

舞乐实现“和风化”的历程:嵯峨天皇时代,约于弘仁十一年(820)将舞乐规定为“朝典乐”,即在宫廷举行的仪式上或公家的飨宴上演出。清和天皇时代(859-876)设立乐所,除了专业乐人演出外,卫府的官人也参加表演,公卿、僧侣、神官等也学习舞乐。但是,庶民是被禁止学习和表演舞乐的,所以其时的舞乐,纯粹是贵族的艺术。这一古典舞台艺术-舞乐,占有艺能的中心地位,进入鼎盛期。8世纪末平安时代以后,由于政权的更迭,社会制度的改变,舞乐几经兴衰,连绵延续千余年,至今仍得以保存。与舞乐同时期传入日本的散乐,经过吸收消化,到了平安时代,已经具有以下五种古代戏曲的因素:(一)模仿滑稽艺,含相声;(二)歌舞,含长袖舞、侏儒舞等;(三)曲艺,含各类曲技、杂技等;(四)魔术,含吞刀剑、吐火等;(五)傀儡子戏,如操木偶表演等。归纳来说,这些古代戏曲的基本艺术形态,是具有模仿性、喜剧性和敏捷性的特质的。

关于“散乐”(又称“猿乐”),也有种种说法:其中一说是日语中的“散乐”与“猿乐”其字音近似;一说是表演内容类似模仿猿的滑稽动作,所以散乐在日本经演化后,取名猿乐。后者是得到古典音乐史家田边尚雄的认同的。河竹繁俊指出:“散乐其后改写作猿乐,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里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同一的艺能群来说,这不仅是文字书写的不同。从‘散’到‘猿’的推移,说明散乐已很好地被日本国民所消化,融进了生活之中,并兴旺了起来。这时日本已进入外来乐与本土乐融合的时代。也就是说,散乐完全成了日本化的东西之时,其名称就以猿乐来表现,最后甚至产生了新猿乐这一名称。”

图片

猿乐与中国散乐

猿乐曲目开始时大部分都是由一人表演,受到底民的喜爱。演出场次日益增多,虽然没有成立专门培训的机构,但表演者的人数也大为增加。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是日本新猿乐史的最早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详尽地记载了新猿乐及表演实况,书中把新猿乐分为杂艺和滑稽短剧两大类,它们包括咒能、侏儒舞、田乐、猿乐、傀儡子、魔术、哑杂剧等28种,同时描述了它们的表演者的种种姿态,他在该书中这样写道:“予廿余年以还,历观东西二京。今夜猿乐见物许之见事者,于古今未有。就中咒师、侏儒舞、田乐、傀儡子、唐术、品玉、轮鼓、八玉、独相扑、独双六、无骨有骨。延动大领之腰支,虾漉舍人之足仕,冰上专当之取裙,山背大御之指扇,琵琶法师之物语,千秋万岁之酒祷,觅腹鼓之胸骨,螳螂舞颈筋,福广圣之求袈裟,妙高尼之乞襁褓,形勾当之面现,早职事之皮笛,日舞之翁礼,巫游之气装貌,京童之虚礼左,东人之初上京,况拍子男共之气色事敢,大德之形势,都猿乐之态,鸣浒之词,莫不断肠解颐者也。抑上下不同,论以可辨矣。”书中还就新猿乐的演技、观众狂热的情状,记有:“有散乐之态,假成夫妇之体,学衰翁为夫,模姹女为妇,始发艳言,后及交接,都人士女之见者,莫不解颐断肠,轻轻之甚也。日暮事论,回辕归毕。”这说明表演之多彩,已博得观众的喝彩,备受民众的宠爱,也显示了新猿乐多少已具备喜剧(包括低俗喜剧)结构的要素,使艺能向日本古典戏曲的过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可以说,猿乐的发展经过,与中国散乐发展而成为杂剧、元曲是十分相似的。王国维写道:“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巫与优之别: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从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优以男为之”;“优人于歌舞调戏外,且兼以竞技为事矣”;“由是观之,则古之排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而此二者,固未可以后世戏剧视之也”。我们从王国维关于上古至五代之戏剧以及宋之杂剧、元之乐曲的论述,不也可以从一个方面引证日本自引进中国伎乐、舞乐、散乐以来发展为猿乐的历程吗?

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