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的熟悉与陌生

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在《鬼谷子研读心得》文集中,多次提到“熟悉的事”,有必要举例说明一下,以登台演讲为例。这里将在众人面前发表讲话、作报告等都视为登台演讲。

你人生中第一次演讲时,你对演讲这个事是极其陌生的,你肯定要提前准备好逐字稿,一字一句的将你所演讲的内容写下来(即预设对话中具体要说什么话)。第二次、第三次演讲时,你可能还需要逐字稿。

第四、五、六次,你对演讲这个事熟悉了些B,可能不需要逐字稿了,只要写出演讲的主要内容就够了。第七、八、九次,你对登台演讲这个是更熟悉了些C,你可能不用写稿子了,脑子里想一想,有大致的腹稿就够了。

第十、十一、十二次,你对登台演讲这个事很熟悉了D,你只要考虑核心的几个点就够了,剩下的完全可以临场发挥。开场白(什么xxx好,xxx荣幸之类)(即刚见面时的客套话)等可以张口就来了。(这只是举个例子,真实的演讲能力远不是十二次就能达到张口就来的程度。)

但是,当你换一个类型的主题进行演讲时(由诚信换成感恩),你对演讲这个事的熟悉程度可能由D掉到B了,你又要写稿子了。

演讲内容(即演讲时你要说的话)可以分为开场白、正文、结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有效的)演讲行动产生时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即你在实际演讲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有开场白、正文和结尾。但在你思考时,这三个部分都在你思考的范围之内吗?

在D阶段,开场白和结尾可能不用思考;而在A阶段,开场白和结尾一定要思考。在D阶段,即使没有思考,但在实际演讲时(即(有效的)演讲行动需要这部分时)你能很快地说出来;而在A阶段,如果没有思考,在实际演讲时,你说不出来什么,(有效的)演讲行动就不能产生。

所以说,当你对某件事越熟悉,在思考时,你能省略的步骤就越多。省略了步骤相当于减少了你思考这件事时的任务量,因而这个事对你来说变得容易了。(注意:思考时省略了某一步骤不是说实际(有效的)行动产生时不需要这个步骤。)

你对事熟悉了,你就能知道这件事如何能在实际中发生(即(有效的)行动产生需要哪些步骤),你把握了事的形。而当你要去做类似的事时,你就知道这件事该如何去做,事有哪些变化,而不是像初次接触时那样只能看见一种变化,甚至没有变化。

什么叫类似的事?在这个例子中,诚信主题的演讲和感恩主题的演讲是类似的事。注意:这两者都是演讲这个事中的事,不是同一件事;相对于做饭这件事而言,两者又是同一件事。

而当你头一次接触某事时,在你思考时,(有效的)行动产生的每一步你都不能省略。因而,你思考这件事的任务量很大,因而这个事对你来说很困难。而且,因为你没经历过这个事,这个事的形你把握不到,事中(有效的)行动产生所需要的步骤,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头一次接触某事时,你往往做不好,甚至时常失败。所以,万事开头难。

因而,你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就一定要把握住事的形。想把握住事的形,这件事就要有一定的重复次数。

任何事从陌生到熟悉都需要经过一定的重复次数,重复的次数越多你越熟悉,即你的熟练度越高。这是很好理解的。同样一件事,从陌生到同等的熟悉程度,每个人需要的重复次数是不同的,而且你肯定希望重复的次数越少越好。

造成重复次数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习能力,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一个(有效的)行动产生时每一个步骤都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强的人能看到的步骤更多。因而,学习能力强越强,重复次数越少。

而在实际中,很多事是没有那么多重复的次数的,甚至不少事只有那么一次机会。一次机会意味着你把握不到事的形,事你做不好,但实际中这件事偏偏要做好,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鬼谷子·反覆篇》有: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这件事你没经历过,其他人经历过,过去有人经历过,历史上发生过类似的事。

注:①本文虽然以“登台演讲”这个事为例,但实际上只说了这个事中的一部分——演讲内容。

②演讲一定需要开场白吗?不一定。没有开场白,演讲行动在实际中照样可以产生。虽然产生了,但效果不好。而有效的演讲行动一定需要开场白。所以,上文添加了“有效的”三个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事的熟悉与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