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定位中的“木桩”:三种思维助力行动计划

 昂sir老师的定位课上,把从当下到未来的一个目标的行动计划,用从河流此岸到彼岸的“打桩”来比喻,我觉得特别有趣有内涵,当时就写了《从定位中的“打桩”想到的》,今天再次看“木桩”,引发我思考怎么打桩子、过桩子等?脑子里不停闪现很多画面。我不懂水利施工等知识,我想借助这个比喻来拓宽思考视角,来谈谈价值思维、成果思维、调整思维。


01 价值思维

打桩子前要确定路线、密度,让人能踩着顺利通过河流,这是行动计划的基本价值。   我们要打过河的桩子,得做先期的调研寻找最佳路线,根据预算看看打什么样材质的桩子,打多少个,等一系列的问题,好让这些桩子发挥帮助他人渡河的价值。

 我们制定目标、做行动计划也一样,首先要有价值思维,既要在目标上对别人有价值,又要在行动过程中真正做出价值,不急于回报。昂sir在此强调说“先有价值验证才有价值肯定”,如果在同一批人中你显得很优秀或者你得到了机会,一定是在这前你有些事情做对了。不要抱怨缺少机遇、领导不公,优秀属于会勤奋的人,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人做行动计划时,会想当然的认为,我如果做完行动1、2、3就能达成目标,结果却经常不尽人意。举个例子,有人写计划时写到:每两周读一本书。用价值思维去问自己,你的行动计划和目标有什么关系?完成一个这样的行动计划将实现怎样的价值?你的价值会被谁肯定?用什么方式肯定?用什么方式验证?价值思维让我们行动计划更靠谱,更能获得延迟满足感。

除了能踩着桩子过河这个基本价值,还可以考虑添加审美价值、精品工程等价值,如昂sir所说,价值在哪,定位在哪。


02成果思维

从开始打桩子到完成每一个桩子,既包含着过程管理,又有成果鉴定。也就是说如何按照设计进行打桩,并且桩子是否稳固、可用、是否在设计路线上达到预期结果。每一个成果都是固化价值的路标。没有成果就没有衡量价值的可视化标准,没有成果体现不出价值提升,就像简单重复分低水平徘徊一样。

有人可能会说, 有些事没想过什么成果,做了心安;有人说做了就有价值,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这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与定位相关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是需要连续的成果向前推动的,是需要有价值的关键成果来保证走在通往定位的路上的。

还拿每2周读一本书来看,当时读的时候可能标注划线,或者有些地方深有感触。如果没有成果思维,随着时间的过去,读过的书印象越来越浅,甚至连书名都忘记了也不足为奇。如果有成果思维,制定计划时就会考虑如何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并加以巩固,如按章节输出笔记或心得,或者按关键词进行整理与分享,或者寻找其中100个金句背诵等,每个人对于同一计划,价值思维不同,成果因人而异。

  《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一书中说,“自我投资时,最重要的是明确花费大量的时间 和金钱是为了取得什么成果,在学习之前最好明确学习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不妨在笔记本上把目标和成果写下来。”(美崎荣一郎)     


03 调整思维

   在打桩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水下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发现旋涡、遇到障碍等),定额变化、施工人员的调整等,为了确保木桩结实稳当,就得根据变化重新审视,按需要做些调整。调整思维要求我们在把握方向目标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寻找更安全有效的路径达成目标。

   有人制定好目标和计划后,难以进行下去,要么觉得精力、财力不够,要么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要么有更好的选择,等等,有了这些发现,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计划。比方说,我的计划是每2周读一本英文小说,提高自己的英语语感同时为上课搜集音频素材,每本书选择5个300字左右段落进行朗读并输出音频供课前或者课间给学生用。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段落很经典但只有200字左右,并且200字左右的音频素材可以找到不止5个,此时就可以考虑调整,回到行动计划的初心目标上去,满足上课用短音频这个价值。昂sir说,“计划和目标是与定位息息相关的,计划和目标是表层的,内核是定位,当表层出现问题时,要做内核探究。” 

调整思维,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我们能够从此岸到彼岸,是为了在资源与行动计划不匹配时可以依据目标挑战,增加灵活性,摆脱依赖性。如果我计划从北京飞广州,结果因为天气原因取消航班了,我可以选择改航班或者坐高铁到达广州。这就是我理解的制定计划的调整思维。调整思维也启示我们,在做计划时,可以选择备选方案或者在时间序列里给自己留白,时间管理绝对不是把时间填的满满的,而是把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实现自己的目标。


昂sir说,计划、目标、定位要保持三位一体。制定计划时,请多问问自己,这样的计划可以实现目标和定位吗?当行动计划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反方向看看这是我的定位吗?

(照片来自网络和定位营)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看定位中的“木桩”:三种思维助力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