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咨询量仍然很大。让我很难过的是,在咨询中发现有一个现象,就是夫妻之间原本有爱,但是却两败俱伤;母子之间原本有爱却像仇敌。在咨询中,我们细细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常常是人们在表达爱的时候,只看到了自己,没有看到对方。
(一)先来说说无效的交流
有一个妈妈和儿子关系非常糟糕,交流中发现他们家常常是自说自话式的交流:自己到儿子的房间敲门,提醒儿子吃饭的时候只敲了门,说:“儿子吃饭了。”但是没有考虑儿子有没有回应,儿子有没有听到。平时和儿子表达什么的时候,也是只表达自己希望什么,期待什么,要求什么,对儿子的回应或者说反应根本就是视而不见。后来她又发现在家里,她对妈妈说一些事情的时候,妈妈没有及时回应,自己也很难过,她说在自己的家里。所谓的交流,常常都是每个人的自说自话都没有关注到对方的反应。她说有次和妈妈吃饭,聊自己的感受,感觉妈妈根本没听自己讲话,连一个“嗯”字都没有回应,妈妈吃完饭就走了,心里那种失落很明显。其实像这种交流根本算不上交流,只能算自说自话的表达。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中间都存在。
有个女孩子要去参加一个活动,选择了一身衣服,妈妈在旁边不断唠叨,说女儿,这套衣服太成熟了,这套衣服太幼稚了,不能穿这套衣服,搭配着不适合你参加这个活动,等等等等。但是女儿坚持说自己就是喜欢穿这样的一身儿衣服。妈妈仍然唠唠叨叨地说宝贝妈都说多少遍了,不能你穿着这身衣服你非要穿。然后爸爸在旁边又开始说妈妈:“你尊重女儿一下好不好。”这个妈妈火冒三丈,觉得爸爸在旁边拆他的台。其实这也是一种自说自话,不考虑对方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
还有一个案例,妈妈给我打电话,气急败坏说孩子非要买一个一点儿都不好玩儿的玩具,结果儿子就打滚撒泼,非要买这个玩具。我就问他,你这个玩具是买给谁玩儿的?谁玩这个玩具以谁的审美为标准。但是很多时候妈妈总是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呀。所以坚持要以自己的标准来为孩子购买,导致冲突不断,关系也越来越僵。
其实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非常简单,还是那样一句老话,拆除心中那堵自恋的墙,看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我这段时间经常会讲一个人人都熟悉的故事。在我们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说小马去磨坊磨麦子,路上经过一条小河不知道深浅。牛伯伯告诉他说:放心走吧,河水很浅,还不到膝盖呢。松鼠看见了,说:“小马,千万不要过河,河水很深。去年,我的一个伙伴儿就掉到河水里淹死了。”小马就不知道河水究竟是深的还是浅的。妈妈说:“你为什么不自己去试试水的深浅呢?”结果发现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
我记得当年学这个课文,得到的启示是: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要自己亲身去实践。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篇文章,发现里头的真理非常适用于婚姻经营和亲子教育。
比如说牛伯伯说这个河水很浅,老牛肯定是正确的;松鼠说河水很深,松鼠也是正确的。小马发现,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那么河水本身是深是浅呢,河水本身没有深浅,也就是对一个事物评判来说,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深和浅”只存在于老牛、松鼠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评判,都来自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佛家讲,境由心造。所以,他们都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老牛伯伯指责小松鼠说你错了,河水就是很浅的, 甚至要求松鼠一定要过河。老牛就错了,因为这会给松鼠带来恐慌和抗拒,松鼠看到的往前走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如果小松鼠坚持自己的正确,告诉牛伯伯一定不要往前走。对老牛来说就是一种阻碍和限制,老牛也会很生气,这个时候松鼠也错了。
从以上分析来看,这个世界原本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分别是老牛的正确和松鼠的正确。当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正确,看不到别人的正确时,就又都是错误的。正确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接受自己的正确也接受对方的正确。
就像我们在国际班讲的那样,这个世界没有不好,只有不同。用更高的格局和容纳度,来看到对方和自己是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也不同。如果我们接受这一点,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和婚姻经营中的冲突就会少得多。
回到家庭交流中,如果妈妈能够看到孩子内在的感受,看到孩子对衣服的审美,对玩具的需求和自己是不同的,接纳这种不同,允许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选择,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亲子交流才会更顺畅,而不是妈妈自说自话的一言堂。
如果家庭中出现了一言堂的状态,我们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反思:
1、当对方总是不给自己回应时,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没有看到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感受到不被理解和压力了,所以他不愿意回应。
2、当对方总是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时,是不是自己给对方的回应不及时,回应不够,对方没有看到自己,只好不断地表达自己,期待自己的看到。
如果是第一种,要及时闭嘴,去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看到对方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拆掉自己心中自恋的墙,建立更好沟通。
如果是第二种,要及时回应,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内心,互相看到对方的世界,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交流。
(二)再来说说爱的表达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总是期待对方给予自己最舒服的爱,这个舒服的爱,就是恰好如自己所愿。就如瞌睡时给个枕头,口渴时送上温水。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能完全实现。
在爱的交流中。我们追求的境界,是给对方想要的爱。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给他适当的,也就是对方需要的爱才会是有效的爱的表达。比如对方很口渴,我们给他一杯水就好了,而不是非要给他更有营养的红烧肉。当对方想要的爱的需求是静静的陪伴,和他在一起享受两人的精心时刻的时候,就不要一厢情愿地给他买大量的礼物。如果一个妻子过日子精打细算,情人节给她一份实用的礼物远远比给她一大束玫瑰更能讨得她的欢心。如果对方是个讲究浪漫情调的,玫瑰显然比一个包包更适用。爱的表达没有对错好坏,只有适合与否。
这是表达爱。
在接受对方爱的表达时,要秉持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的观念是接受对方能给你的爱的表达。我们可以透过对方爱的表达看到对方的心意。比如说我们想要一个苹果。当然,对方给一个苹果是我们最舒服的状态,但是他没有苹果,他手里只有一个梨。他把这个梨整个的交到了你的手里。这个时候,我们不要针对这个梨不是苹果带来的失望,而有负面情绪。而是要看到对方把她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给了你。我们接受对方的心意就好。因为我们永远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同样的,别人也给不了你他没有的东西。
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的短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妻子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个合适的表链,卖掉了自己美丽的一头长发。丈夫为了给妻子买配得上秀发的美丽头饰,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他们最后得到都是自己用不上的礼物,但是,他们得到最珍贵的礼物——爱。如果他们只看到礼物本身,就会懊恼沮丧后悔抱怨,没有办法体会这份彼此用心付出的幸福感了。
拿我自己做一个例子吧。我年轻时幻想着嫁一个孙悟空,结果嫁了一个沙和尚——我爱人温和耐心宽厚稳重。如果我对他的这些特点视而不见,非要在他身上寻找孙悟空的特点,比如勇敢大气仗义执着,那我注定要失望的。所以在婚姻中看到对方能给自己的优秀品质,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就会幸福得多。
孩子教育中也是这样,如果孩子是一个铝矿,我们接受他拥有的铝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就好了。如果我们非要开发出金子来,注定的是我们失望,而让这个铝矿变成矿渣,变成废矿。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糟糕,然后教育成果也会变得一塌糊涂。
所以不论是在婚姻经营中,还是亲子教育中,放下自己内心的执着,和自己的“正确”,去看到对方的回应,看到对方的正确,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发自内心的接纳。我们彼此就会多一份满足和幸福,孩子和爱人从我们这里得到接纳和理解,他的生活也会多一份满足和幸福,那当我们的爱人和孩子都感到满足和幸福了,我们的幸福还会远吗?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儿吧,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点的启发,祝福各位,祝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