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

前段时间有位老同学问我:“我与现在的男友是一见钟情而开始恋爱的。几个月来,我不敢深入去了解他,怕自己的感情会改变。我们彼此都不愿去想太多的事。这样好吗?”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故事都层出不穷。

当事者们几乎都不明白

自己为什么如此闪电般地堕入情网,

只觉得自己突然发现了“意中人”。


从心理学上解释,

恋爱者对“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幻觉,是预先就潜藏在心底的,

偶遇有貌似心目中形象的异性出现,

便以为梦幻成真,穷追不舍。


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弗洛伊德认为,

这种幻想很多都是

孩童对父母印象的收藏,

即“恋母”或“恋父”情结,

后来的反映便是

对某位貌似父亲或母亲的异性“一见钟情”。


另一位心理学家修德克尔则认为,

有些人具有“恋爱发动状态”的心理,

一旦达到这种心理的临界点,

只要外部稍加刺激,

爱情便会“一触即发”,一泻千里,

其实所爱的对象

并非引人注目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外部刺激因素中,

最危险的莫过于“崇拜”心理。

修德克尔说:

“崇拜是恋爱发动状态的征服者。

崇拜在恋爱的萌发中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

人们看到,只要有了崇拜,

爱起来就如醉如痴。

这种在对方的表面崇拜感主导下的爱,

不能不说是危险的。

一来这种爱情过于虚空,

缺少对恋人的起码认识;

二来对被崇拜的“偶像”只有远远观察

才会觉其完美无缺,

近看则多有瑕疵,

难免让崇拜者大失所望。

许多始于崇拜、终于厌恶的短命爱情,

就是例证。

然而,

那些基于崇拜而“一见钟情”的人们,

其盲目的爱情

一开始又是那样顽固与坚定,

在别人看来是那样惊诧与可笑,

当事者却如获救星,

竟然一往情深。

待到梦醒时分,

苦酒却已酿成。

难怪有人说:

局外人的智慧,

永远不能胜过热恋者那颗狂跳的心。

当然,

那些始于“一见钟情”的恋人,

如果能逐渐由浅入深地彼此了解,

从虚幻走向现实把崇拜变为自信与互信,让爱情丰满和成熟起来,

那当然可望有幸福的结局。

“一见钟情”的爱恋开始,也有可能升华到承诺的阶段,之后便是此生彼此相互依赖到白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见钟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