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舒适圈

因为要阅读打卡,所以继续写写与《童年的秘密》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生这一单元的阅读方法是默读,要求是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讲求阅读的速度。原来读这些经典的书籍,特别是学术类的,我还是习惯于做笔记、做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再进行输出,一些学术名词如果不回读的话,可能根本不理解。而这本书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学术概念,因此我跟学生一起,采用默读的方式。

每天看一点,也不规定自己一定要看哪一章节。看完后重点在于输出。

今天教《论语》,学生问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什么“仁在其中”呢?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能做到“仁”了吗?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我没有给他明确的答案,我让他也去想想,我也想一想,到时我们再进行讨论。

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当然孔子的学习不单单是纸面上的学习,不单单的读书,孔子会很多技艺,他小时候做过很多工作。其实当我们真正地进入一个领域的学习时,才能去了解。就如今天我们在读《童年的秘密》,才发现原来我们那么不了解小孩子。就如今天读到的一个事例:

一岁多的孩子在跟着妈妈旅行时累了,妈妈把他抱起来,因为走得太热,把外套给脱了,结果这个小孩子就一直哭闹,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解决不了孩子的哭闹,只有作者知道,她只是要求妈妈把外套穿上,小孩子立马不哭了。因为孩子有秩序感,哪一个物品放在哪里,是不能变的,妈妈就是应该穿着那件外套的,变了孩子就感觉到不安,不舒适。

暑假时我带着小外甥,他只吃米饭,我甚至买了肯德鸡给他,他也不吃。有一次烧了咖喱饭,家里的其他小孩子都很喜欢吃,但就他发脾气了,我甚至把外面弄上咖喱的饭都剔掉,把里面没碰过的给他,他还是不行。真是拿他没办法,只好让老公去楼下快餐店里买了一盒新的米饭给他吃。当时不理解,觉得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倔,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是我不懂他,碰触了他的舒适圈。

面对孩子的哭闹,我总结出我们大人有这样几个层次的反应:

最底层,也就是最差的反应是责骂、恐吓的方式制止,用的是“再哭就……”的句式,长期如此的话,孩子就会产生阴影的。

其次是用哄的方式,一般隔代教育比较多用这种方式,“囡囡乖,奶奶买……东西给你”就是经典的句式。

再好一些的是用猜的方式,宝宝为什么哭呢,是因为……,一个一个的猜过去,如果猜对了,总算能把事情平定下来,要是猜不对,要不大人不耐烦了,要不孩子不耐烦了,更加生气,怎么父母这么不理解我呢。

最最好的反应就如书里的作者,懂得孩子的心理,恰当地去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因为懂得,一句简单的话,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扭转乾坤。这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懂得,谁也没有读心术,不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而孩子呢,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不觉得要表达,他们的思维里,父母就应该知道的。大人们的懂得也很难,高山流水为何被人们向往,因为很少出现。更何况孩子呢?

博学就是真正地去学习,将自己代入进去,然后发现对某一类人某一个领域懂得了一点点,就如我懂得了孩子有他的舒适圈,就不会再让侄儿吃咖喱饭了,不会用成人的思维去破坏孩子的舒适圈了。正如张爱玲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的舒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