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中的绘画史,是无声诗里吟诵的千秋万载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能够记录时代发展历史变迁的,从来都不止诗歌和文字,音乐可以,绘画也可以。

每次翻看潘天寿潘老的《中国绘画史》,就会不自觉得想到这句诗,无言者,却诉说最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

水墨丹青,中国文化之瑰宝,古老的东方文明璀璨星河里最闪耀的那颗星,每一帧,每一幅,都记录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的每一次成长和变化。

·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

中国的绘画史,上可以追溯但上古时期,到近世现代,趟过了约7000年的历史长河。潘老在《中国绘画史》中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它的发展脉络,并以160余幅珍贵历史名画和其细节图作为分析参考,讨论了1000多位古代知名画家。

潘老本名潘天寿,是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合誉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他被视为“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潘老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与教育,把中国画提升到了名族精神振兴的高度,奠定了国画教育的基础,形成了一整套的国画教育体系,并影响至今,被誉为现代中国画的教育奠基人。

这本《中国绘画史》是潘老的代表着作品,是中国绘画专史的先驱之作,最早出版于1926年,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学界的轰动。

作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教材,后经潘老大幅修订,于1936年再版,并被列入“大学丛书”。不过该书的原稿在战火中不幸被毁,现稿是潘老以1936版为底本重新编写的,一直流传至今。

在书里,潘老首先提出了“言西方绘画者,以意大利为母产,言东方绘画者,以中国为祖地。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大异其旨趣。”他的这一观点新颖而大胆,对后世影响至深。

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的演进发展,迄今为止,潘天寿仍然是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中国绘画史的“三代以前”

潘老根据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思潮迭起、政局更替和历史变迁在绘画中的影响,将中国的绘画史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分为了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个部分。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名画流派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墨戏画等,并在国画发展史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潘老说:“吾国自有绘画以来……作手名家,彬彬辈出……虽三代以前,纯为出于人类现实生活之要求,其意义在于应用,仅简载实用绘画之史实,不著绘画作者之姓名。”

中国绘画史上应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即华夏第一人文始祖的有巢氏。当时的人们将画作绘在陶器、地面或岩石上,所绘场景皆出于日常生活中的大型庆典活动有关,比如狩猎、舞蹈、祭祀、战争等,非出于审美的目的。

有巢氏绘轮虽是传说,但正说明了中国绘画史不止始于三皇五帝期。因为中华民族到三皇五帝时,已经在黄河流域发现了文明的曙光,而曙光出现之前,必定已有文明的出现。《易·系辞上》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上古时期的人们虽然没有留下特别出名的画作,也没有出现特别有名的画家,但这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奠定了后世国画发展的基础,也催发了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萌芽。

···中国绘画史的“前三代”

到了先秦后汉时代,绘画的发展逐渐因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平定天下而逐渐与统治阶级挂钩,绘画作品逐渐由上古时期的记录生活转为为统治阶层宣扬功业、召示皇权、宣传道德、褒奖功臣的服务方式,创作主题以“符瑞”为主。

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绘在木制品上的漆画作品,以及刻在墓室石壁上的壁画,少量残存的帛画。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深沉雄大,技法以趋于成熟,是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绘画艺术史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虽不及书法显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绘画的风格,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时期。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名留青史的著名画家,比如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等。其中以顾恺之最负盛名,他的《洛神赋图》亦最为后世敬仰。

《洛神赋图》浪漫飘逸,诗意浓郁,充满了想象力,人物绘画形象传神,尤其是洛神与曹植的眼神,饱含深情。只可惜,真本现已流失,存世的是后世的临摹本。但这也恰恰证明了中国绘画中的人物画像,在这一时期已走向成熟。

····辉煌总在后世

中国绘画发展的繁盛时期在盛唐,人物画在此时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山水画方面,唐朝画家融合了隋朝的“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结合山水画“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特点,逐渐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画发展成熟。

由唐至五代至宋元明清,中国绘画随着文化的发展与积累,绘画技法日趋成熟,风格多种多样,主题山川、鸟兽、虫鱼、花草应有尽有,万物皆可入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今日我们能够看到的诸多古代画作,多出自这些朝代。

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意蕴,比如山水画就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上乘。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不止有审美的意趣,可以修身养性,还是历史的另一见证。比如:

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绘当下贵族妇人的生活情态,粉饰了安史之乱后的满目疮痍;

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绘当朝官员韩熙载在自家府邸开设夜宴的场景,真实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绘当时的东京汴梁城的城市风貌,画中远山近水,城郭市桥楼屋瓦舍掩映其中,花草树木点缀,牛驴行走闹事,舟车旅人,商队骆驼,往来不断,络绎不绝。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当时的社会实录,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亦是研究宋朝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绘画史亦可看做人文发展史。潘老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融于这本《中国绘画史》中,倾情讲述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国画的哲思与美学。寥寥数语,不能尽述,不如寻个闲暇午后,好好读上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绘画史》中的绘画史,是无声诗里吟诵的千秋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