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第十八》08:逸民种种

《论语·微子第十八》08:逸民种种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可以算得上逸民的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先生说:“守志不屈就,守身不辱没,只有伯夷叔齐了吧?”先生说:“柳下惠、少连守志不免屈就,守身甘受辱没。但所言能合于伦理,所行能切中深虑,做到这种程度也是难得的。”先生又说:“虞仲、夷逸,隐居不言,身处清净境地,遁逸合乎权衡。”先生又说:“我孔丘则和这些逸民不同,在我则没有什么必然——无可无不可”。

隐者也好,逸民也罢,从人格上讲,还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其人生选择而言,与孔子所倡导的仁与礼,完全是不同的两条道路。所以,我们看孔子一路走来,对这些隐者、逸民抱持的是接纳但不苟同的态度。

所谓接纳,就是接纳包容隐者、逸民的人生选择,吸收其人格上可圈可点之处。比如点评“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从此“殷有三仁焉”,比如认同柳下惠的“三黜”不去父母之邦,比如欲与楚狂接舆言。孔子之所以如此,是他终生的“学而不厌”使然。

所谓不苟同,就是保留自己的看法,比如子路问津,遇长沮、桀溺讲避人与避世,孔子讲“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比如子路遇“丈人”切中时弊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而陷入困顿,孔子点化子路,假子路之言教化“丈人”二子不废君臣之义。

这一次梳理各种逸民,也算是孔子的一份逸民研究报告:

一、特等逸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被孔子列为“特定逸民”的有伯夷、叔齐,他们的特征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伯夷、叔齐是弟兄二人。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人,是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有两个弟弟亚凭、叔齐。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孤竹君欲以第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后孤竹君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谨遵父命为由,逃离孤竹国隐匿山林。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

后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于食周的粟米,采薇果腹,饿死首阳山。

二、一等逸民: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

被孔子列为“一等逸民”的有柳下惠、少连,他们的特征是: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

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展氏,名获,字禽 。食邑柳下,私谥为惠,故又称柳下惠。于臧文仲执政时任士师——掌管刑罚的官。

关于柳下惠,乡野间最为闻名的便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了。传说柳下惠时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这个故事极为吸睛的同时,很可能是一种高妙的隐喻。用孟子的话讲,柳下惠最大的特点是:“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为能涣我哉?’”

长沮、桀溺同子路大讲避人之士不如避世之士,柳下惠不避世亦不避人,却也洁身自好,堪为士范。

关于少连,除了《礼记·杂记下》中的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在其他史料中没有记载。

三、二等逸民: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被孔子列为“二等逸民”的有虞仲、夷逸,他们的特征是: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虞仲,没有具体的史料,据推测是春秋时虞君的弟弟,后人以国名称之虞仲,是个让国的贤人。

夷逸,也没有具体的史料,无从考证。有可能是“伊尹”的变字,从其成就上,似乎又不当被列为二等逸民,伊尹的经历也不符合隐居放言。

就虞仲、夷逸的全无史料可考来看,孔子说的“隐居放言”,应该隐居江湖,不立其言。修身切近清高,弃官合乎权变。

四、入世逸民:无可无不可

从选择的道路上讲,逸民种种,选择的都是避世。孔子与之完全不同,选的是入世。

长沮、桀溺认为孔子是“避人之士”,实际上,孔子倒是可以被归为“入世逸民”。与后来讲的“大隐隐于市”颇为相似。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在人看来不改初心,在己看来“无可无不可”。

在孔子看来,正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才不能隐。仁心之存,不仁忘天下,亦不忍天下终于无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微子第十八》08:逸民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