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能力的人短板越短 ――从项羽韩信的结局看刘邦称王

        越有能力的人短板越短

    ――从项羽韩信的结局看刘邦称王

        我在《 不以成败论英雄,却以胸怀论成败》一文是从气量胸怀角度来看刘邦成王。这里如果把韩信也拉进来的话,那么看的角度又不一样了。因为从气量及无赖方面来看的话,韩大帅与刘邦有得一比。韩大帅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品行又不好。经常依靠别人施舍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这说明韩信也是无赖出生。韩信那时天天背把创,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胯下之辱之由来)。从这里看得出韩信气量是很大的。但是最终和项羽同样也落得失败收场。可以说,项羽和韩信在当时都是盖世英雄,可以说一个比一个牛B,却都败在刘邦手下,这又是为何呢?

        项羽和韩信两人可以说都是能力超群的人,前面我说了是盖世英雄,但是有能力的人都有个特点,那就是越有能力的人都有短板,能力越强,短板越短。当然,任何人都有短板,但能力不强的人会竭尽所能弥补短板,有特别能力的人就不同了,他无限量去放大他的能力去了,由此形成长板越长而短板越短。项羽的短板就是刚愎自用,疑神疑鬼,目光短浅,听不进意见。但韩信和项羽不一样呀,那么韩信的短板是什么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当楚军(项羽之军)失去龙且后,项王(项羽)害怕了。这就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韩信未出山之前,项羽没怕过谁,他追着章邯打,追着刘邦打。现在项王怕了,派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灭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刘邦)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被项羽封在关中地区为王的秦朝降将。秦亡,项羽封原秦朝三位降将为王,统治关中部分地区,以遏制刘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太过份了。况且汉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地不可亲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其实在这时武涉不应该提项王和韩信有交情。那么韩信是怎么说的呢?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从这儿可以看出韩信的短板是不顾形势,报知遇之恩思想太严重,也就是常说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要说到恩情,韩信对于刘邦的还少吗?要不是韩信,刘邦一生只能躲在汉中烤红薯;要不是韩信,项羽还不是一直把刘邦当落水狗打。不过当天下和恩情比起来,韩信选择了恩情,刘邦选择了天下。当然,这是后话了。说直接点就是韩信太讲义气,而很多时候(特别是老板以为的关键的时候)老板是不会跟你讲义气的。

      武 涉走后,齐国人蒯通(韩信的手下)知道决定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也想说动韩信。蒯通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这不失为三分天下的好计谋,蒯通分析得够透彻了。韩信怎么就不听吗?听韩信怎么说的?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看来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蒯通又说了:“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百姓时,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人头逃跑,归降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击,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结交更巩固,而你们之间的关连的事情又比张黡、陈泽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分析得够清晰,其一,对于刘邦这个来说人心难测。其二你韩信确实功劳太大,功高盖主,你把刘邦光芒都遮完了,你去刘邦那儿还怎么混?但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过了数日,蒯通又对韩信说:“能够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变化的征兆,能反复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关键。所以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所有的事业都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时机啊时机,丢掉了就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斟酌。”本来蒯通说的这些韩信都知道。但是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大家都看到了,刘邦的确有得天下的命。项羽时代,项羽不听范增的。韩信时代,韩信不听蒯通的。蒯通的规劝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这里韩信短板就是:一、主要还是义气用事。他讲义气了,就导致了二:优柔寡断,没有抓住时机。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会稍纵即逝,当你的机会离你越来越远的时候,机会就渐渐走近了你的对手。

      其实,作为千军万马的统帅,再加上当时的形势,韩信是心中有数的。对于武涉和蒯通所说的,韩信也应该想过。韩信是不忍心背判刘邦,并且他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他那时被刘邦封为齐王,心想人一生一世走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这样既不得罪领导,又当上了王,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不过有时侯当你站在某个位置的时候,你已经没得选择,必须生死相博。如果你不但不抓住机会,甚至把机会留给了人家,人家就要逮着机会整你,他要置你于死地的时候照样弄死你:你说功劳大不该死,他恰恰要你死的理由就是你功太大。所以韩信死时大叫:后悔没有听蒯通的!搞得蒯通被刘邦抓起来差一点处死!任何时候这世界都没有后悔药卖。后来英布、彭越也是被刘邦以谋反罪诛杀!项羽、韩信、英布、彭越在当时哪一个不是叱诧风云的人物,但都一一败在刘邦手下。说白了这些武将玩不了政治。刘邦与他们正好相反,没什么特殊能力,也就没有特别的短板。正因为项羽、韩信这些有大能力的人的短板,造就了刘邦的霸业――建立大汉朝四百年基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有能力的人短板越短 ――从项羽韩信的结局看刘邦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