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习惯的代名词,不只是“讨厌“

我们来探讨一下坏习惯。

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坏习惯,我们一次次立下flag,又一次次打脸,坏习惯却始终如影随形。

那么,坏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又该如何面对呢?

一、恼人的坏习惯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扇死”自己的冲动。

九点上班,接到任务,要求下午上班前要完成。小林无意识点开微信,发现群里的损友么又在吹牛,亲切的话语让他重回校园的青葱岁月,不假思索就兴致勃勃加入其中。一番唇舌口快,意犹未尽,却发现逼近十点。有点晃神,匆匆下线。

新建了word,光标在闪,但大脑一片空白。上网找点材料,点开了网页,还没输入关键字,就瞄到旁边的八卦新闻。天啊,90后小花要结婚了?太好奇,直接点进去,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劲爆新闻,一个小时轻飘飘闪过。小林只能一边懊悔,一边在word里打下了标题。

刚写了两个字,昨天没完成的旅游攻略却在脑海中闪现。下个节假日到底带孩子去哪边玩玩呢,昨天同事讨论的那个地方好像还不错。几个办公室聊下来,分针又走了一圈。

接到老板的任务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word里面,除了标题,只剩下一片空白。同事们陆续去吃午饭,小林只能点个外卖,唉声叹气开始疯狂打字。

所幸及时交稿,没收到老板的责怪。但中午的休息泡了汤,下午撑着困乏的身体,窝在座位上无精打采。

叮,微信有人找,健身教练发来的问候:今天来锻炼吗?你已经很久没来了。

小林捏捏自己的肥肉,不假思索:去不了,出差了。脑海中想得却是搓一顿火锅补一补。

夜晚,躺在床上的小林,酒足饭饱,心情却十分低落。我明明可以认真工作,努力健身,但总是控制不了自己,我真是太失败了。

小林的坏习惯,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迹可循。每一次回想,都恨不能回到过去,揪着自己的耳朵,让自己排除干扰,专心致志,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些“恶习”像虎皮膏药一般粘着我们,拉低了工作质量,打击了自信心,增添了挫败感,真的是太讨厌了。

二、坏习惯给出的奖赏

有人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同理,坏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周而复始的强化。

神经学上研究,每一种习惯在大脑中都对应一个脑回路,轻微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刻痕”比较轻;持久的习惯,“刻痕”重而且有自己的生命力,这就导致我们会忍不住重复相应的行为。

就好比小林,脑海中拖延的刻痕很重,即使面对很紧急的事情,大脑仍然会指挥他不受控制打开娱乐网站。

刻痕是如何形成的呢?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强化。

强化的形式包括奖励和惩罚。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了惩罚,那么脑海中会拉起警戒线,避免自己产生类似行为。

其中很著名的实验,把小白鼠放在笼子里,笼子口打开,每当它爬到笼子口,就电击它。久而久之,即便撤掉电击设备,小白鼠也不敢再靠近笼子口。

而奖励则会相反,一个行为如果得到鼓励,那就会促使下一次行为的重复发生。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小林的坏习惯,是得到一次次的奖励而养成的。事实真是如此吗?拖延工作,逃避健身会得到奖赏?

听上去像天方夜谭,但只要肯静下心来抽丝剥茧,就会找得到答案。

小林小时候父亲对其要求很严格,一旦作业被发现小错误,就会遭到训斥。后来小林无意识中就把写作业时间延长,每次都熬到快睡觉才完成,父亲不忍心牺牲小林的作息时间,对作业质量就放宽了要求。

虽然熬了时间,但收获了父亲的宽容,小林身心得到了放松。

工作后,小林把对父亲的应付投射到了老板身上,工作拖到deadline,这样即使成果不是很完美,但“加班大王”这个称号帮他挡住了老板的责难,还赢得了同事的同情。

这就是拖延工作带来的好处,也正因为一次次不经意的放松,让小林的大脑欲罢不能。

小林的第二个坏习惯,是减肥路上没有恒心,“越减越肥”,为了逃避健身教练的围堵,出差、生病、加班的借口张嘴就来。

一个胖子,除了被群嘲,难道还有好处吗?

当然有。对美食的渴望,让小林的味蕾得到了即时满足。当别人还在计算卡路里,纠结着要不要尝一口的时候,他的胃已经被酸甜苦辣填充。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让小林在胖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把坏习惯当朋友来接纳

我们想要摆脱某种坏习惯的方法,就是一次又一次立下“军令状”,让自己能掌控一切。

但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我们拼命想要击败的坏习惯,反而会发起攻击,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

抽烟的人,要戒烟,想遍了所有的方法。戒烟糖转移法、电子烟替代法,但真正坚持之人寥寥。多数都是偷偷摸摸地复抽,还要给自己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交际需求,绝非所愿。

减肥的人,想瘦身,也是拼尽了力气。健身房,私教,投入的金钱并没有与减掉的脂肪成正比。“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减肥”,苦了身体,那就犒劳下嘴巴吧,于是在“越减越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深层次的需求,而每种习惯都有正面动机,所以,坏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吸烟的我们,拖延的我们,就构成了我们本身啊。与坏习惯“一刀两断”,就相当于将自己分割,这不是靠flag就能达成的目标。

喝多了“我很好,我一定能行”鸡汤,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而忽略了那个无助孤独的自己,这会起到一定效果,但久而久之,被压抑的坏习惯还是会爆发。

正确的做法是,要把坏习惯当作朋友来接纳,对它曾经带给你的好处报以感激之情。

周末,老板布置了新的工作,小林坐在电脑前发呆,不自觉地又要点开网站。这次,他没有责备自己,而是选择了聆听。

他听到心里面有个声音说,周末还要加班,好烦啊,休息吧。

而他顺应这个声音浏览网页,是坏习惯对他的关心。明白了这一点,小林对自己说,我现在必须要完成工作,然后就放松,去看期待已久的大片。

这次,大脑没有再发出干扰信号,高效率的工作节奏,让他感到轻松愉悦。

四、挖掘内心的改变动力

接纳了坏习惯,接下来就是改变。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发动机,是来自内心的强大使命感。

小林最近健身房跑得很勤,另教练刮目相看。究其原因,小林从心底里嫌弃自己的体重了。

单位来了位女神,各路小伙极尽拉拢,小林也加入其中。但女神似乎对小林不来电,常以“小胖”相称,小林内心受到重创,正视了身材,自觉开启卡路里燃烧的旅程。

戒烟三次失败的洪洪,身体亮起了红灯。重症肺炎,差点拉进ICU,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让洪洪心有余悸。

面对别人递来的烟,洪洪想了想,终究没接。“戒了戒了,身体吃不消了”,第四次尝试,不用督促,不用大张旗鼓,香烟这种物品,从洪洪人生中彻底删除。

所以,增强自控力的根本在于找到自己真正爱做什么,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嘴里的期待。

改变坏习惯,还是要付出实际行动,用新习惯形成的神经回路,去改变原始记忆。

第一,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一开始不要为难自己,罗马城不是一天修好的。在一些小的方面做出承诺,无论是多么微不其道,都要遵守下去,增强自己的信心。

第二,每天必须做一件事情。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个清单,挑出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完成文案,可能是跑步一公里,可能是和同事讨论三十分钟,实现之后清单上打的钩,也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

第三,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情。不要企图把坏习惯一次性全部扫除,试着规定自己每天强化不去做一个坏习惯,弱化它边缘它。

第四,不要积累太多未完成的事情。每个未完成的事件都会化成心理阴影,吞噬你的能量,尽快消化它们吧。

第五,有决定胜过没有决定。我们不自觉会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所以,选择一个想要形成的好习惯,可以是每天早起半小时的阅读,或者睡前半小时的复盘,用每天半小时的时间,去实现它。

-【结语】-

我们了解了坏习惯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要把它当作朋友来对待,接纳,理解,挖掘内心的使命感来改变它。

原生家庭是我们抹不开的话题,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明天,我们来讨论常见的童年磨难是什么,以及成年之后的我们该如何化解。

-【今日话题】-

大家的坏习惯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难以克服。在改变坏习惯的道路上,你做过哪些努力呢?有什么好的经验与做法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坏习惯的代名词,不只是“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