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聊聊我的阅读史

图片发自App

无疑 ,阅读是这个世界上最优雅、最有意义的事情 。阅读可以启智,可以多闻,可以炼志,可以静心,可以怡情,……一句话,阅读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可惜的是,这个道理我知道得有点晚。关于我的阅读史,实在有很多话想说一说。

01.年少无知懒读书

不怕大家笑话,虽然我现在是个语文老师,但是学生时期,我却很少读书,直到师范以后,我都没有读过四大名著。现在想来,那真是一件尴尬的事,可是当时却不自知。等有所感觉的时候,已经过去好多年,失去的时光再也追不回。

小学时就别提了,我没有任何读书的印象。到了初中,同学多了,但是前两年还是以玩耍为主,身边似乎也没见哪个同学以读书为乐的。直到初三年级以后,才稍懂学习,看到有人捧着书本,也会凑过去瞄一眼,有时还会借过来翻一翻。

这段时期,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一本是魏巍的小说《东方》。这两位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特别火的作家,课本上都有他们的作品。不用说,两本书都是很文艺的,很好看,我应该是没有把整本书读完,但是那种美好的意境却永远留在我心里了。尤其是《东方》,我记得里面有个人物叫小雪(这个极富诗意的名字此后又遇见过好多次),我还摘抄过描写这女孩儿的一段文字,开头的几个字至今记得 ,是“小雪的小弯辫”什么什么。因为书很厚,终于是没有认真读完。

到师范以后,身边读书的人就多了,那时候流行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和韩寒的《三重门》等书,我也是只闻其名,却没有迈出读书的那一步。

就这样,最适合读书的年华,我就像一片无所事事的落叶,被奔流向前的潺潺溪水一带而过。

02.初为人师浅阅读

很多年以前,我摘抄了一句读书的格言,作者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这条名言却始终铭记在心——

读书,是为了造就完美的人格。

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令我如梦初醒。那时候,我已初为人师,身份的转变,也让我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今又遇到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这不是偶然的。它必定是在提醒我,读书不仅对于自己的成长有益,对工作也是极为有用的。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了有意识的阅读。

我开始买书,《李敖文集》《贾平凹文集》《林语堂散文选》《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等等,不过,这些书大都是盗版书,质量很差,自然读起来就没那么顺畅。只有那两年的《咬文嚼字》合订本才稍稍提起我的阅读兴趣,但是很可惜,因为2012年的合订本始终没有买到,后来居然就中断了对这套杂志的追捧。

另外,由于独学而无友,我的阅读活动也表现出一种随意性,没有系统,没有计划,不求甚解,自然,收获也就寥寥。

03.渐悟书中滋味长

真正开始阅读,还是近两三年的事。这要得益于全民阅读的浪潮,得益于我们市图书馆的免费对外开放,当然,我对阅读的逐渐理解以及发自内心的渴求也是原因之一。

那是2015年的春天,公园里、马路边到处是花团锦簇 、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游春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以自己的笑脸和行动欢迎着春天的回归 。而我的喜悦不仅来自春天的美妙 ,还来自一张市图书馆的读者证 。有了它,我就可以把喜欢的书借回家读了。

翻看借阅记录,我找到了我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名字叫《宋词,一朵开在绝情谷的情花》。这是一本诗词鉴赏类畅销书,它的装帧极富诗意,淡淡的粉色封面上,几枝清新的墨梅横逸斜出,与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个性都很契合,真给人一见倾心之感。

我本就极爱诗词,对诗词解读类书籍自然是爱屋及乌,更何况其中诗词多是词中精品,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我便读得如饥似渴,完全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文字构筑成的美丽世界里了。

打这以后,我基本上每周都来一次图书馆,先听一场讲座,再借一本书回家慢慢品读。

我的兴趣 ,主要在散文随笔。因此,图书馆里索书号为I26大类的几柜书是我常常光顾的对象 。一开始,我仍旧是随心所欲,什么书入眼就顺手拿回去 。后来,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我觉得应该做一点规划了。

有一段时间,我着重读现代作家作品,如沈从文的《生之记录》《泸溪黄昏》《湘行散记》《月下小景》,通过这些作品,我心中湘西的形象更清晰了,它美丽、神秘、纯朴而又险恶。同时,我对沈从文这个人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他当过兵、打过仗,他没有上过多少学,他的学校就是生活、是社会,他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与张兆和的美好的爱情,他后来放弃文学创作而从事古代服饰的研究,等等,一个立体的沈从文屹立在我的心里了。

除了沈从文 ,我还读梁实秋,读丰子恺,读林语堂 ,读朱光潜,读周作人,读老舍和夏丏尊……这一大批民国作家,他们身上那种从容不迫、优雅大度的气质深深感染着我 ,使我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人生的意义。

后来,我发现一批当代学者型作家作品,于是废寝忘食,如北大李零教授的《花间一壶酒》,人大孙郁教授的《文人的胡同》,等等。他们的作品流露出当代学者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领略了学者思维的缜密和思想的深邃,真是甘之如饴。

说起当代作者,我最喜欢的,有三位:汪曾祺、史铁生和蒋勋。我想依我的阅读顺序分别说说他们。

我最先接触的是史铁生 。《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 》《病隙碎笔》《务虚笔记》《妄想电影》《命若琴弦》……当年,凡是在市面上能见着的集子 ,我几乎都会买下来。

我喜欢史铁生这个人,这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搞写作”的作家无数次将我代入他的故事;他的喜怒哀乐 ,他的思考和发现,他笔下那些如梦幻般的情境令我着迷 ,令我向往;当然,我也钦佩他的毅力和达观 ,如苏东坡一般 ,那是洞悉世事、看透生死以后的从容淡定。

我自然也喜欢史铁生的文字,诗意,质朴,冷静,睿智,令人遐想,启人思考,回味无穷。

汪曾祺再次进入我的视野,是他的散文集《人间草木》。从前年开始,我突然对植物发生了很大兴趣,不仅经常查找周围遇见的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也逐渐找一些植物方面的书来读,像《野花》《大自然的守望者》《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书,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一方面认识了更多的植物、了解了植物世界的奇妙,另一方面对植物的喜爱更加强烈了。这时候,我看到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山丹丹、枸杞、槐花、紫薇、桂花、菊花、葡萄,等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汪老写草木,亦写人,妙趣横生,韵味十足,读过这样美妙的文字,你会觉得,任何平凡的草木一到了汪曾祺的笔下,都会摇身一变,变得有趣有味起来。

汪老的平淡自然的风格,一下子唤起了我的兴趣,随后,我把图书馆所有能找到的汪曾祺的集子逐一借来,细细欣赏。《以欢喜心过生活》《旅食与文化》《五味》《忆昔》《生活,是很好玩的》《独坐小品》等,平淡的生活,平凡的物事,始终透露出汪老对生活的热爱,对和谐的追求。

读这样的文字,心境是澄澈的。于是,那段时间,我分专题书写了阅读体会,分别是《汪曾祺笔下的植物》《汪曾祺与水》《汪曾祺笔下的人物》《汪曾祺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地方》等,由此表达我的尊敬与喜爱之意。

这几年,台湾学者、作家蒋勋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有《美的沉思》《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说唐诗宋词》等文化作品,同时,他又陆续创作了《舍得,舍不得》《孤独六讲》《品味四讲》《生活十讲》《岛屿独白》《此时众生》等随笔。前者文化气息很浓,我还未来得及阅读,我读过的是他的生活气息饱满的作品。

蒋勋先生是美学家 ,无论是带着《金刚经》去旅行 ,还是衣食住行;无论是品味孤独,还是对价值观 、伦理、信仰、物化、情欲等问题的思考 ,他都能从美的角度出发。他在《品味四讲》里说,“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 ,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 。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没错,读蒋勋的作品,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从容和悠闲。

在现当代作家作品里徜徉得久了,有时我也会换一种口味,去年的某一段时间,我就专注于古代随笔、笔记、小品文的阅读,比如张岱的《西湖梦寻》和《陶安梦忆》,李渔的《闲情偶寄》,张潮的《幽梦影》,还有《日记四种》和《闲书四种》等。古文优雅恬淡,最近自然,是我持续不断的喜爱。

近一年多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我觉得必须改变现状了。于是,我开始阅读一些专业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还有许多当代语文名师的教学专著。我又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学语文教学》等专业杂志,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技能。

这几年的阅读经历 ,让我越来越觉得以往虚度的时光是一种罪过 ,设想一下,假如我能够早一点醒悟 ,学生时代就把很多重要的作品读过,如今的我的生命一定更加丰润 ,更加深厚。但是 ,时光不能倒流,失去的也无法挽回。好在我终于醒悟了,为时还不算太晚。陶渊明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对我来说正合适。以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把书作为最好的伙伴 ,把那些想读而未读的、一生中必读的好书认真读一读。

生命中能以书为伴,是最值得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聊聊我的阅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