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信息遗漏

今天学了一个新词“习惯性信息遗漏”。

摘录原文如下: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个学生的“自白”,就会发现他对自己厌学的归因至少有以下几种:

1.没有兴趣。.(“觉得没有意思”).这是非智カ因素问题。

2.基础没打好,跟不上了。.(“我以前落下那么多,基础没打好怎么学?”)。这里既有技术问题,又有信心问题。

3.贪玩。…(“初一开始学习各门功课还算认真,可不久就被好玩的本性击倒了。”)这是性格问题。

4.怕累,任性,嫌麻烦。(“初二学习物理………开始………还能考个七八士分…………但到后面开始有了ー些较繁的算式,我又不想学了。其实我是会的,但太繁,一不高兴又放弃了。”).这是性格问题,最突出的是意志问题。

5觉得副科没用处,又不考试,就不想学了。(“对于副科我一开始就没打算认真学,觉得学了又没有用,对未来找工作不起多大作用,中考又不算分,所以我放弃了。”)这是认识问题。

6现在缺乏信心。【“我不知(现在开始认真学)能不能赶上,要是能赶上我一定认真学;要是不能赶上,我也无能为力。”这是情绪问题、认识问题和性格问题。

可见,这篇短短的“自白书”,信息量不小。所涉及的问题,有性格问题,有非智カ因素问题,有认识问题,也有技术问题,还有智力问题(偏科?)。

可想而知,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的、尽可能全面的干预,这个学生才能真正进步。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封内容丰富的信到了教师的手里,经过教师的眼睛和大脑,竟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形,大量信息被莫名其妙地筛掉了,剩下的内容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化的程度一﹣“你认为对你来说学习没有用处,所以你放弃了学习。”其实这个学生并没有说学习没有用处,他只说副科没有用处。至少六条原因,只剩下了一条。

然后教师就用这个结论指导自己的工作。

我们看教师的回信,主要内容就是给这个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的想法是:我让他明白了学习的重性,他就好好学习了。

哪有这样容易的事情?

教师就这样把一个很复杂的厌学问题删节成了一个简单的认知问题,然后用教师驾轻就熟的、最省事的办法进行说教。这些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话,学生不知听过多少遍了,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还会说。

效果可想而知。

于是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许多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磨破了嘴皮子都不管用了。恕我直言,这根本就是“开错了药方”。

为什么相当多的教师工作方法总是这样简单?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简化的、公式化的、模式化的、封闭的、多年如一日的。

你会看到,习惯了简单思维方法的教师会瞪着眼睛把有用的信息筛掉,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称这种现象为“习惯性信息遗漏”。

不解决这个问题,教一辈子书,教师也走不进学生的心灵。

让人深思!

今天下午因为孩子我又一次情绪失控,差点造成大错,虽然最后好像以我的胜利收尾,但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沉重性。稳定情绪,告诫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惯性信息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