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给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

随着出版业的发达和自媒体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优秀书籍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和读者见面。受益于这个潮流,叨姐也能在第一时间与全球读者同步阅读很多优秀作者的作品,细细咀嚼他们的真知灼见。要知道,在这个被很多人称为浮躁甚至浮华的年代,安安静静地读完一本书,真是是略显奢侈的一件事。如果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丝营养,也许就是对读书过程最大的慰藉和褒奖了。

感谢头条推出的这次征文活动,让叨姐可以对近年来读过的书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值得推荐和回顾的书真不少,有的书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有的书介绍了新领域的知识,有的书系统讲解了某种方法论,还有的书带给人阅读的快感。然而最让叨姐获益匪浅的,是2016年11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


刻意练习封面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观点,是对前几年畅销书《异类》的修正。简单的说,《异类》总结了“一万小时定理”,成为很多鸡汤文和自律文的圣经。该书的流行,使得“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刻意练习》却另辟蹊径,提出“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畅销书《异类》和作者格拉德维尔

安德斯·艾利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他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假设,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一万小时定理

如果你还觉得上述对这本书观点的介绍略显冗长和西化,那么在叨姐看来,《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正如其书名所揭示的那样,主要可以细分为五个观点:

1.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的天赋都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获得的。莫扎特小时候之所以被称为音乐神童,得益于他父亲的培养和训练,这种训练开始的时间和强度都非常大,估计有一万小时以上。

2.“一万小时定理”并不准确,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在某个领域进行几千小时的训练,都可以达到一个平均值以上的水平,即从新手成为高手,但要从高手到顶尖选手和大师,一万小时是基本的保证。一万小时定理只是为达到更高水平提供了必要条件。

3.“刻意练习”的精髓,不是经过了几千小时的训练后继续停留在“舒适区”,而是像打游戏那样不停地“打怪升级”,通过一个个细分的小目标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是简单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那是对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4.“刻意练习”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训练,这种训练的频率和强度是需要保持长期稳定的。有一个好的教练和队友,对提高个人的训练水平远远比一般的教练和队友效果更显著。

5.“刻意练习”需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乃至全神贯注。就像投资一样,对于某一个项目的持续高密度高强度投资,是获得最好效果的捷径。

如果说一本书仅仅像上述五个观点那样抒发了作者的想法,介绍了作者的观点,那么这本书可以成为一本好书,但不会成为一本“奇书”。《刻意练习》带给叨姐的体验,除了从根本上颠覆了我对“一万小时定理”的理解外,还对中国人的一些古话,如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也就是有统计学的支撑。

本书精髓



不管怎么说,套用现在很流行的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或者是有些人没有你努力,却比你还要优秀

莫扎特不是天才,而是刻意练习的高手


《刻意练习》的观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不然哪还有奔头呢,对吧。

从新手到大师,需要刻意练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意练习》——给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