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阅读环境/读前准备—读《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有感3

书海茫茫,一本好书能否拿到手上安享一读也是要看缘分的,怎样的遇见,怎样地相互认识,怎样深交成为知己,和我们有缘结识一个人类似。

【浏览】

我觉得就是乱翻书,其实就像班班说的《儿童环境》这本书看前言目录和第一、二、十六章就够用了,尤其是我们成长学院的伙伴们,实操性的内容都学过了,有必要一页页一字字地看么,看不下去很正常,那就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看就好了,我以前也只是翻看了1、2、6、7、8、9章而已,当然如果不是接到领读任务,我才看不了第四遍呢(当然一遍比一遍快,或者只看划重点的部分),哈哈哈~ 没关系,书是为我们所用的,别为之所累就好,孩子们需要悦读,我们大人也是。

小时候听老师说“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嚼慢咽”,结果就是看书很慢,置身图书馆的书海会有点慌,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在三叶草的老师伙伴们的带领下,学习如何看前言目录选书,李迪老师有一次分享她一个月读书的量具体多少记不清了,当时是被吓到了,而且还做了读书笔记哦,当时真怀疑她的时间和我们不同。那时才发现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要按同一个速度来读,哈哈~

我还看过一个比较好玩的说法,拿到一本书,翻到书的第 69 页读一下,如果能够读下去,那这本书就值得一读。理由是:大部分图书通常都有 200 多页,第 69 页基本上就在全书的三分之一处。从此处读起,可以跳过开头部分的背景介绍等相对平淡的内容,直达正文。如果在这个位置还是平淡无味,那后面的内容也十有八九不会好到哪里去了。

无论是图书,还是电影,后三分之一处往往是最高潮的部分,这是由创作规律所决定的。不然,读者或观众早就昏昏欲睡了。

P54  如果你老是受限于教科书给你的建议,无论它推荐的图书有多好,你还是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为自己选书的读者。其实说的是无论你是选书还是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没有一本书适合所有人,也没有一种方式讲所有故事,无论大小读者,阅读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接触的知识面越广越深,我们独立思考的准确度越高反应也越快捷。

这也是我对一个老师特别敬仰的原因之一,无论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任何难题,和他说明探讨,他都能给到123的意见或建议,而且很深刻,却很少见他思考多久,有一次我问他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准又快捷,老师回复说,其实也无他,只是他看的书比较多,走的路比较多,而世间事大多都是相通的,学会系统思考问题就能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

【阅读时间】

要想培养孩子成为一位读者,一定要给他时间来阅读,阅读也适用二八原则,阅读方法技巧二即可,八是时间投入,真正地读起来后所谓的方法才更有效,否则方法只是无源之水,写作也是如此。

此外,作为一个家长在帮孩子择校时,需要考量哪些标准呢?我觉得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是重要一项,相对应的可直观的衡量是:是否有孩子自主阅读的时间以及阅读时长,是否有戏剧活动以及内容和频次,从这些设置中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气质,以及学校是否是真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

P61一个干预过多的老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不喜欢阅读的后遗症,当然一个妈妈也会带来同样的效果,如果妈妈和老师叠加在一起,给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可想而知。这也是我曾经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不给儿子上阅读课的原因,妈妈和老师角色重叠时课堂上的严格要求,课外又是提醒追击,读了吗,作业完成了吗,怎么还没做…… 一颗虚荣心在作怪,把铭哥哥折腾得逃课了,才从不自知中幡然醒悟。一切又要重新开始,准确地说是从负数开始,到现在,老大在文字书的阅读上还是有些障碍,在讨论评价时表达也需加强。老二时学习了成长了,尽可能多地放手让妹妹自己尝试,真的看到了惊喜,而且是由衷地热爱阅读,还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敢于发言。

当然阅读时间可以逐步加强,是否可以一直持续增加呢,同样也有度,保持愉悦的状态即可,投入过多走出来就会有难度,而且会牺牲压缩其他时间,而且过犹不及,超过度超多计划时间,“悦”就更难了。

【掌握阅读状况】

P72  遗忘也算是阅读的一部分,而想起我们曾经遗忘的那部分,则是阅读的乐趣之一。看到这句话,是不是也很治愈,帮我们把看了记不住的梗可以捋顺了。

看了也记不住,我自己来说主要是因为把书本内容当成了需要输入的“知识”,没有和自己关联,没有真实的心理感受,高高在上的理论落不到实地,所以“知识”飘走了记不住。

在记住之前思考下,阅读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记住么?也不一定,除非为了考试。我们更多的还是期待“美”的感受,心灵的碰撞,也就是阅读的“审美”过程。刘绪源老爷子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指出,文学的功能首先是审美,其他都是由审美功能转化而来的。(文学功能曾经在不同时段有过深入探讨,想详细了解可参看此书)

我们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不同,对内容的反应感受也不同,阅读时特别喜欢某一部分,或愉悦或兴奋或难过或愤怒…… 那么我们对这一部分的收获就特别大,这属于审美情感的初期体验阶段,体验之后有思考、有审视、有回味叹息、憧憬和渴望,这属于情感的沉淀。我们成人阅历丰富精神成熟,阅读时更注重情感的沉淀,也即所谓的教育价值,也是看完一本书常要说的收获。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阅历简单抽象思维还未发育完善,感受更强烈的是情感体验。所以刘老对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审美评判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下图,日常讲故事少和孩子说“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的道理”的根源解释也源于此。

关于读书笔记的评语,分享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中学时我们语文老师特别严厉,对内容的要求很高,但他也特别会鼓励人,我们作文经常被他画各种线条或圈圈,这个词用得好,很传神,这句话写得妙,把人都写活了…… 他很少会直接说很棒、已阅啥的,每次写完作文,很期待看到老师的点评,当然也不怕写东西。我想面对孩子们的日常书写也好,读书笔记也好,多鼓励还是要的,如何鼓励鼓励什么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阅读环境/读前准备—读《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有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