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最强霸主的晋国是如何炼成的

熟悉春秋的朋友们,无不对晋国的强大印象深刻,有句话是:一部晋国史,半部春秋史。几乎独霸北方疆土的晋国,特别是在春秋中后期,其光芒更是无可掩盖,长期称霸中原,力压楚国的扩张,最强大时候能同时压制楚、齐、秦三大春秋强国。

晋国的强大不仅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在文化上也对华夏影响深远,其独树一帜的对戎关系处理,堪称中国“和”文化的先驱,和晋国有关的成语就也是数之不尽:退避三舍、假道灭虢、按不兵动、背城借一、从善如流、公而忘私、竭泽而渔、居安思危、马首是瞻、靡靡之音、秦晋之好、行将就木、唯命是从、一国三公、相敬如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掩耳盗铃、病入膏肓、困兽犹斗、唇亡齿寒、数典忘祖、贪天之功……

晋国对于华夏文明在北方地区的拓展也十分有作为,这方面可以说是对我们华夏民族的千秋贡献,山西作为的一个完整板块走入华夏文明历史,不管是政治上、地理上、民族上、文化上都是始于晋国;驱逐为祸中原的赤狄、山戎、白狄等,融合戎狄诸部,使其接受华夏文化、融入华夏文化、归化中原,这方面在春秋诸侯中晋国的贡献最为显著。

然而,晋国并不是一开始就强大的,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本文将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梳理,把晋国的发展史从新生、成长、内斗、壮大、鼎盛、裂变的角度,按照时间轴的顺序展现给读者朋友们。

1、新生

晋国的诞生始于一个纯真童年故事:“剪桐封弟”,这是晋国首任国君唐叔虞与他哥哥周成王在童年玩耍时的戏言,但这对年幼的周成王可能是个戏言,但对于当时辅政的周公而言,则是深谋远虑的决定。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在伐商成功后,并没有高枕无忧,反而极其忧虑国家的前景,商朝虽亡,但其族群势力仍然很强大,四周的夷狄也是蠢蠢欲动,后期晋国封地所在的河东地区则是其中最大的隐忧之一,河东有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紧邻着周王朝的两大核心区域: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这样的区域,当时并没有牢牢控制在周王室手中。周武王是一位忧患意识极强的天子,也许是忧虑过度,没几年后,就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登上王位的。

一天,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在做游戏,玩到兴起时,成王拿起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的形状递给了虞,很开心的对弟弟说:“我封你做诸侯,封你做唐国的国君!”晋国最初的国号就是唐国,第二任国君时,才正式改名为晋国。珪是周朝时诸侯举行礼仪时会用到的一种玉器,一种严肃的礼器,这可能是成王的孩童戏言,但史官不这么认为,而是立即将此事记录了下来,并很郑重说“天子无戏言”,问成王准备何时进行分封。虽然来自晋国的记录是这样的,但事实上,这应该是来自周王室对天下格局的精心安排,很可能是辅政大臣周公旦的深谋远虑。

晋国分封是在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时期,所以,这本身也是周王室对天下格局重塑的一种安排。周王室对唐叔虞的这次分封极为重视,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册封典礼和授土授民仪式,赏赐了稀世战利品,“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典礼、授土、赏赐这都容易理解,为什么还要授民?授民不只是从关中平原迁徙过去一批忠诚度很高的周人,更是给唐叔虞安排家臣,国君不可能一个人去直接管理所有事情,而忠诚的“怀姓九宗”就是唐叔虞最好的帮手,当然这也是晋国以后的贵族。

古唐国作为唐尧故地和夏墟之地,有极其辉煌的历史,其强烈的自豪感和骄傲的内心使然,并不容易臣服于任何势力,商朝六百年都没扑灭这种心性,何况是初生的周朝呢?这其实就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果然,不久后中原爆发声势浩大的三监之乱时,古唐国也顺势作乱。这场乱局是由西周王室的“三监”势力联合殷商遗民势力发起,“三监”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金字塔顶端的最高权力:辅助大权,为了私心不惜联合被其监视的殷商势力,这就太没有大局观了,其实是与虎谋皮,殷商遗民参与进来可不是为“三监”作嫁衣的,必然是为了复辟殷商。周公旦没有犹豫,果断的亲率大军队平叛,古唐国所在在河东地区首先被平定,平叛后又对唐国所属的臣民进行了调整,迁徙部分周人到唐国,在唐国周边也分封若干诸侯国,从而加强了对唐国一带的控制。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周王室将此地分封给成王的弟弟叔虞,也正是希望唐叔虞可以稳定这里的局势,进一步控制好河东地区,以此来拱卫京师,屏藩关两京的安全。

从爵位上也能看出晋国的被重视程度,周王室给晋国的爵位是侯爵,侯爵是什么地位呢?西周诸侯最高爵位是公,但公爵诸侯实际上是吉祥物而已,基本都是三皇五帝后裔,这只是周王室用来收买天下人心的手段,最高爵位诸侯其实都没什么实力。真正有实力的正是次一等的侯爵,主要的侯爵诸侯有晋、齐、鲁、卫、燕等,这几个重量级的诸侯是代表周王室来镇守天下四方,拥有最大的封国面积、最多的军队和最大的权力,这就相当于殷商时的方伯。

可以这样说,晋国本身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论亲疏,唐叔虞与周成王同父同母,都是周武王的嫡子,姜太公的外孙;论爵位,晋国是实打实的实权侯爵诸侯,为大周镇守一方;论区位,晋国位于河东要地,紧邻宗周和成周的战略地区。

彼时,新生的晋国就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其光芒足以遮盖周边诸国,但即使这样,谁又想到晋国最后竟然能成长为巨无霸一般的存在!

2、成长

巨无霸的成长也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至少在晋国的前两百多年历史里,并没有看出有巨无霸的潜质,唐叔虞时代更是代表周王室来河东拓荒的。

为什么说是拓荒呢?让我们来看看晋国初期周边的形势,唐叔虞封地位于汾河之东,方百里,都翼城,也就是古唐国一带的地域,古唐国因为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其土地被分封给唐叔虞,因为历史原因翼城周边遍布戎狄,也称之为夏戎。晋国初期,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完全被夏戎占据,而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内是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其间也杂居着不少夏戎,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周边的山地则几乎全部被夏戎所占据。

河东作为唐尧故地,上古尧舜禹时代的故都所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夏戎呢?这要从商灭夏说起,夏朝的统治中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结合当今考古成果,石卯、陶寺、二里头这三处遗址极有可能就是夏朝的三个中心城市,对应的地区刚好是黄河中上游的陕西榆林附近、山西运城附近、河南偃师附近,这些区域虽被商朝占领,但夏桀的后代退入北方草原后,仍然以河套地区为基地,持续不断的对商朝进行骚扰,不堪其扰的商朝只好放弃了黄河中上游地区,实际上放弃的是陕北、晋中南等地区,而唐地翼城就在这些被商朝放弃的区域内。商朝放弃后,夏桀后裔部落则是迅速大量填充进来,这里本身就是夏朝故地,夏桀后裔很容易长期控制这里,这也是翼城周边这么多夏戎的历史原因。

夏朝是正统的农耕文明,其后代为什么被称为夏戎呢?

这要从夏朝主体灭亡后,夏桀后裔政权的生存需要说起。夏朝主体虽亡,但夏人数百年的历史威望,其后裔退入河套游牧地区后,很容易凝聚游牧部落,形成新的力量,这股新生游牧势力的军事力量特别强大。很快,夏朝后裔惊喜地发现,其整合出来的新生力量,居然强大到足以让商朝难以在夏朝故地立足,这就导致陕西东部、山西全境几乎又被夏桀后裔占领,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商朝初期与西邑大规模对抗的记载,很可能描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以河套为基地,夏桀后裔势力如果南下,可以沿黄河顺流而下,这是比较难走的一条路;从地缘结构上讲,从河套地区进入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要好走很多,更多的夏桀后裔部落应该是走的是这条路,这些进入山西各地的夏桀后裔部落便扎下根来,在夏桀后裔的领导之下,最终和本地民族融合,形成了半耕半牧的生活方式,这很可能就是山西境内夏戎的由来。

商朝仍然是强大的,虽然无法全部控制山西地区,但仍然在太原盆地和河东地区建立了一些诸侯国,强力显示了军事存在。盆地内杂居着夏戎、山区遍布着夏戎,后期在商朝势力的持续打击之下,虽然这些夏戎部落慢慢臣服于商王朝,但这种族群分布的格局却一直持续到周朝,这就是晋国初封时周边的现实状况。

这么大篇幅介绍夏戎的原因,是因为这跟接下来唐叔虞的治国方针有直接关系。在这种夷夏杂居环境中,如果古板的按照周王朝的农耕制度来进行治理,势必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会非常不利于周王朝统治的天下秩序。

唐叔虞就任封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调查,深度了解唐地的复杂现状,这个曾经夏朝的核心地域仍然有着浓厚的夏文化习俗,周边戎狄遍布,又有着很重的戎狄风俗。

唐叔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晋国开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启以夏政,就是尊重当地夏朝后裔的生活习惯,按夏朝历法、税法等夏朝制度来治理当地;疆以戎索,是根据当地夷夏杂居的族群现状,针对戎狄重财货而轻土地的特点,用戎狄的习俗来治戎狄。简单来说就是坚持以夏制和夏文化为治理方针,同时照顾戎狄们的生活习俗,大家共处一片蓝天下,要放下争端、和谐共处,都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不要没事闹事。这样理解就清晰多了,这不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政策的雏形嘛。

弥合民族矛盾,稳定政局,只是这个政策的短期效应,长期而言,还有更大的作用。戎狄虽然是不稳定因素,但毕竟人数众多,但如果能加以利用,则可以成为极为可观的人口资源,在农耕文明时代,人口就代表着国力,而且戎狄部族的战斗力普遍更强一些。纵观晋国六百年历史,可以持续吸收戎狄力量为己所有,一直是所有诸侯国中处理戎狄关系最为老练的国家,这都是源于唐叔虞时代“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策延续的成效。

正确的方针很快产生了良好的结果,各族群和谐相处,就这样晋国局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局势稳定了,就要考虑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国家、发展国力,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唐叔虞就封唐地后,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从一开始就对农业生产的进行了安排,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丈量、开荒、疏通水利、选种、育苗、耕作……

或许努力的人上天也能看见,唐叔虞就封的第二年,晋国的土地上居然长出了祥瑞“嘉禾”。嘉禾,是一颗穗子长在了两颗庄稼的茎干上,史书称之为“异亩同颖”,这被认为这是“天下和同之象”。在西周时期这样的祥瑞,意味着国家风调雨顺,政通人和,不管事实如何,至少老百姓们会这么认为,这对晋国是一大利好。即是祥瑞,就就只是晋国的祥瑞,而是整个周王朝的祥瑞,所以唐叔虞亲手把这一祥瑞献给了周成王,周成王很高兴就把嘉禾赐给周公,写作《馈禾》,周公接受赐禾赞美周成王,写作《嘉禾》,这来来往往的也丰富的诗经,也算是一大历史美谈。

当然唐叔虞能够留名青史,靠得并不是天命的眷顾,而是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唐叔虞以"尧舜之域,夏墟之地"的辉煌记忆来激励自己,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治国方针一步步治理下,逐步平息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农业和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初生的晋国开始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象。

唐叔虞带着天子兄长嘱托的艰巨任务来到唐地,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他也的确没有辜负周成王对他的信任。在他的带领下,晋国逐渐变得强盛而国泰民安。晋国后人非常感念唐叔虞的历史功绩,供奉唐叔虞晋祠更是经久不衰、历次重建,规模巨大,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张氏和王氏的发祥地,甚至可以说一半以上的中国人都可以到晋祠来认祖归宗,唐叔虞几乎成了炎、黄之外的的华夏第三祖。

虞的儿子燮继任国君后,正式把国号由“唐”改为“晋”。国号虽改,治国理政的方针却传承了下去。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治国方针的成功实践,得以在晋国长久传承下去,成为了晋国的传统国策,也成为晋国的国魂,这了阶段的晋国可以称之为“铸魂期”,也是在这一国魂的指导下,晋国走向强盛,成为河东地区的绝对大国、强国。

3、内斗

从晋国初封,经过了数代人的筚路蓝缕,国力也从一开始的方圆百里的小诸侯国,一跃成为了领土广袤的强大诸侯,到了西周末年,近三百年时间的成长,晋国已然发展成为了崤山以东首屈一指的强国。

历史发展到了周平王时期,在周平王东迁过程中,晋国护卫有功,成为周王室的重要依靠,这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晋文侯。晋文侯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君,他的文治和武功都非常杰出,其在位时期晋国的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国土得到一定的拓展。

晋文侯如此杰出,他的弟弟也非常出色。《史记·晋世家》记载,文侯弟桓叔此人"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善于收买人心,已然在晋国形成了一股颇具实力的政治势力。

晋文侯死后,他的儿子晋昭侯继位,桓叔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意欲取而代之。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年轻的晋昭侯不敌老辣的桓叔,一番取舍之后,决定把自己的叔叔封到了曲沃,"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样虽然让自己的叔叔离开政治中心,避免了祸起萧墙之内,但也属于一种纵虎归山的行为,封桓叔于曲沃,等于将晋国一分为二,同时也给了桓叔单独做大的机会。何况,曲沃更加富饶,相对于高山地区的国都翼城,平原地区的曲沃土地条件更好,经济更发达,是晋国的第一大城,久而久之其综合实力必然会在翼城之上。

其后的历史发展,果然不出世人所料。后来,大臣潘父就杀死了昭侯,欲立桓叔为君,但"不克",翼城一方遂立昭侯之子晋孝侯为国君。

桓叔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便是曲沃庄伯。曲沃庄伯继位之后,便派兵攻打翼城,以夺取对整个晋国的控制权。

这场翼城与曲沃之间几十年的权力厮杀,一打就打了七十多年。

在这场晋国内部斗争过程中,翼城一直坚持礼法正统,其一贯策略是上尊王室,外结好于周边诸侯,一方面是获得国际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在遇到曲沃武力进攻时,往往求助于周王室和周边诸侯,周王室和周边诸侯也确实数次提供了兵力支持,强力支持翼城一方。

而曲沃一方则是务实派,一切以利益导向,遇到合适机会还会顺便灭个小国,用以增强自身实力,时不时还会打打周边戎狄的主意,获取人口和土地,虽没有外援力量,但自身力量却是一直持续增长。

在曲沃一方实力持续增长过程中,翼城一方由于坚持周礼而自缚手脚,无法灭他国而壮大自身,其它诸侯助其抵抗曲沃时,还需要犒劳和感谢,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而且,又因为要随时防范曲沃的进攻,而没有足够力量去打戎狄们的草谷,而无法从外部补血。

曲沃一方在持续壮大自身,而翼城一方只能坐以待毙,虽有强力外援,结果仍然是无可避免。

时间到了公元前679年,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武公终于成功地攻入翼城,杀死了翼城的晋侯,取而代之。虽然事实上取代了大宗,但还是需要周天子的认可才算是合法,聪明的武公把从翼城获取的全部财物献给了周天子。得了好处的天子,只好就坡下驴的承认了曲沃小宗的合法地位,是为晋武公。

回望整个事件的起因,也许晋文侯兄弟两人的名字确实预示了他们后人的命运,晋文侯姬仇的名字是晋穆侯打败仗时所起,桓叔姬成师的名字是由晋穆侯打胜仗时所起。然而,命运预测毕竟是玄而又玄的事情,曲沃小宗不拘泥于周礼所限,穷尽可能发展自身实力,又奋发图强,志高存远,这才是最终能胜出的原因。如果硬说是命运使然,那也是时代给予曲沃的命运,只有在礼乐崩坏的东周,曲沃代翼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这场历时数十年的晋国内部权力斗争,对晋国内外的影响都极其深刻。从整个春秋历史走势来看,小宗武力取代大宗,严重挑战了宗法制度,而且周王室无奈地承认了这个结果,这意味着周天子的威信严重下降,所谓的礼乐崩坏就是这样慢慢撕开小口,最后形成历史大趋势,最终不可挽回的彻底葬送周王朝的历史使命。

“曲沃代翼”这场残酷的利益争夺,对晋国内部的影响更是深远,自此开始历任国君对公子夺嫡的警惕是异常敏锐,桓叔这一脉选择“无亲”的政治立场,最终形成了晋国的政治传统,把冰冷的利益置于温情的宗族关系之上,这是人性深处权力欲望使然,为了利益可以放弃一切亲情。而且,后期的晋国历史进程中,在这条“无亲”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向了极致,这是后话。

晋国选选择了“利益导向,实力为尊”,彻底把宗法制送进了历史的废纸缕中,这意味着晋国正式进入春秋时代。不过,随着“曲沃代翼”乱局的结束,晋国也终于迎来了内部的统一,国家内政的稳定为奠定了晋国争霸中原基础。

七十余年的内政动荡,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晋国需要尽快赶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就会有掉队的危险。

所幸,还有时间,接下来晋国要展示一下干什么叫做“大器晚成”、“后发先至”,这一历史任务交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那么,晋献公的表现如何呢?我们接着看下一节内容。

4、壮大

晋武公在正式入主晋国之后的第二年便去世了,随后他的儿子晋献公继位。晋献公时代的晋国,虽然没有公族内部的矛盾,但多年的内部动荡,整个国家百废待兴,若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收拾国内残局,聚拢力量。

春秋的第一个百年是戎狄作乱的年代,关中地区、中原地区都到处游走着戎狄们的身影,何况是河东地区呢。春秋时期的的前七十年,晋国内部不和,没有时间来彻底收拾戎狄,而晋献公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戎狄开刀。

虽然晋国军事力量很强,但针对戎狄晋献公仍然用晋国的一贯方针:刚柔并济,怀柔的一面主要对狐氏大戎、小戎等,收编其大戎首领为晋国大夫,娶其大戎首领女儿为妃,生子为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娶其小戎首领女儿为妃,生子为后来的晋惠公夷吾。武力征伐的主要是河西的骊戎,后来被晋献公极度宠溺的骊姬也是在这次战争中所俘获。

从晋献公纳纪这件事情来看,晋国与其它诸侯在理念上有很大区别,这时期的各国公室,极其重视血统的纯正,姬姓与姜姓联姻是大趋势,与戎钬联姻是被耻笑的行为。但晋献公并不管这些,有着戎狄血统的夷吾和重耳后来都担任了国君,然而这这对晋国而言,却是一个优势,戎狄们会感觉晋国亲近,周天子仍视为宗亲肱骨,中原诸侯仍视为诸夏同盟。

戎狄们亲近晋国,所以晋国的吸收和兼并显得并不是特别费劲。经过十六年的时间,晋献公总算摆平了晋国周边的戎狄,稳定了国内形势,吸收的戎狄各部也都化作营养成分,补充了晋国的国力。

趁着国势稳固的有利条件,晋献公顺势兼并了河东一众诸侯国。

首先被晋献公兼并的是虢国,这既是地缘战略需要,也是仇恨使然,曲沃代翼过程中,虢国对于曲沃一方的打压特别积极,所以曲沃一方的晋献公对虢国自然是恨之入骨,灭虢国的过程顺带也灭了虞国,是为“假道伐虢”。

除消灭虢国和虞国外,又先后消灭了北边的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南边的芮国(今芮城县西部和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不是战国时的魏国)、郇国(即荀,今临猗县南)、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即东山皋落,今垣曲县境)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

晋国在兼并河东一带诸侯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掀起太大的浪花,只是留下了“假道伐虢”和“唇亡齿寒”两个成语。晋国的强大通过这一过程,显现无遗。

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部分太原盆地、部分河西地区、黄河以南部分地区,这时都已经全部是晋国的土地。

晋献公对外积极扩张,兼并了周边众多的诸侯国,极大的扩展晋国的疆域,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国这边正在壮大着自己,前期的兼并戎狄的行动却在中原地区引起了连锁反应,最终酿成了中原地区的巨大灾难。

晋国前期持续的打压之下,并不是所有的戎狄都归附了晋国,那些不愿意服软的则是集体向东部山区迁徙,原本生活在长治盆地的赤狄被挤压之下,也向东开始迁徙,其连锁效应是,不断有赤狄从太行山上冲入华北平原。背井离乡、忍饥挨饿的山沟沟里来的乡野人成群结队到了繁华的中原大都市后,会发生什么?戎狄们震惊于中原的繁华和富饶之后,直接想到的肯定是据为己有啊。首当其冲的是卫国,朝歌城被攻破,卫国亡,只余千人出逃,然后是邢国亡。好在有齐桓公,在齐国的帮助下,卫国和邢国在黄河以东得以复国。

中原诸侯在齐桓公号令之下,集体武力对抗赤狄,作为诸夏之一的晋国自然也需要有所行动。晋国的选择直接进攻最强大的一支赤狄,派太子申升征伐今天晋城一带的东山皋落氏,将其击败后,又接连收复了被赤狄占领的朝歌、河内、邯郸、百泉等地,晋国毫不客气的将这些卫国故地收为己有。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中原诸侯虽然富有,战斗力却一般,对比之下晋国虽然比较穷,战斗力却很生猛,一出手就击中了赤狄要害,这让在中原大地上如蝗虫一般的赤狄失去了组织性,有效的扑灭了赤狄的嚣张气焰。

这场赤狄之乱给中原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齐桓公九合诸侯才算是把其扑灭,其最终结果却是损了中原诸国,肥了晋国,难道这是赤狄给晋国的一次神助攻?总之,这场乱局结束以后,晋国扩张到了晋东南和河内地区,已经突进到华北平原上,终于可以直面中原了。

晋献公在位时期国土面积扩大了数倍,这可以说是晋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壮大时期。不过,随着国家实力的壮大了,晋献公的心态也在一步一步发生着变化,心态变化,就会付诸行动。

晋献公当上了国君后,他非常担心公室内部争端,晋国历史上的血腥事实让晋献公这在方面极其敏感。他的爷爷桓叔其他的儿子们,也就是献公的叔叔们家族慢慢发展壮大,晋献公很担心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基于此,晋击献公发动了史称“尽杀群公子”的事件。

“尽杀群公子”之后,晋国公室已然被献公消灭殆尽,真不知道献公谋臣们是出于忠心还是阴谋,消灭了公室,不就消灭了国君最大的力量来源,那么谁来支撑姬姓稳固的处在国君的位置上呢?当然这只是远患,不是近忧,献公担心的近忧是王位继承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献公仍然会走的更远。

当晋献公八年,诛灭公室亲族,开始图谋霸业之时,太子申生已经成年,而且多次领兵出征获胜,在朝野素有贤名,在朝臣中威望甚高。这样一个太子,已经成为国家上下一致公认的第二权力中心,和晋献公这样的雄略之君开始水火不容,这时的父子感情早已稀薄,在权力的天平上更无足轻重。

除了太子外,献公还有两个特别贤能的儿子,分别是重耳和夷吾。重耳的母亲和夷吾的母亲是一对姐妹,是当年晋献公攻打狐氏戎时,娶的两个狐氏戎女。但是要论献公最宠爱的女人,谁都比不上骊姬。

年轻貌美的骊姬得到了晋献公的专宠,后生下了公子徯齐。为了保住徯齐的地位,也为了自己的长久富贵,骊姬不断的对晋献公吹枕头风。

献公最终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迁出了国都绛,太子申生后来还被逼自杀。除了这三人,献公的其他公子也都被派往边境,都城之内只留下了骊姬的儿子徯齐和悼子。

这样就能保证徯齐顺序继位吗,后来的发展与献公的设想是相反的,不仅没有稳定的传位于徯齐,反而把晋国又推向了一场动乱之中,这是后话。

晋献公全面诛杀公族,放逐国君继承人之外的所有公子,则是“晋无公族“这条路的极致,国家再没有公族的亲情羁绊,可以彻底的让卿大夫们去发挥才能,“尚贤“、”尚功“、”尚法“的政治传统就这样在晋国扎根下来,在官僚阶级出现之前就在晋国深入的实践过,这是晋国政治的早熟,从人情的角度来说这是冷血和残酷,但这种政治上的冷血无情,却是让晋国走上了春秋时代的巅峰。

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几乎全部出生或成长于三晋地域,这跟晋国的“尚贤“、”尚功“、”尚法“熏陶出来的政治气氛不无关系。

不管晚年的晋献公有多么昏聩,但其在位期间的历史功绩仍然是巨大的,晋国国土面积在他手中扩大了数倍,彼时其国土包括晋西南、晋东南、晋中部分、河西、黄河以南、河内等地区。

晋献公四面出击,开始正式进入中原争霸的行列中,这些努力,都为马上到来的晋文公争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鼎盛

晋国的鼎盛始于晋文公。晋文公时期,晋国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高潮,联秦合齐而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助周室平定子带之乱、城濮败楚、践土之盟使得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任春秋霸主,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几乎都是晋国称霸的时间,也是晋国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春秋的后半段历史,晋国始终都是主角,几乎可以称之为晋国时代。

晋文公如此彪炳青史,其登上国君之路却是非常坎坷。

当年的重耳被其父亲献公逐出国,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辗转狄、卫、齐、曹、宋、楚、秦等国,由于其贤名远扬,多数国家都待其优厚,这期间重耳也得以切身体会各国民情,结交各国国君、大夫、名士,历练成长,增强了国际见识,这为此后的执掌晋国登上霸主之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重耳流亡在外的期间,晋国几经内乱,国势衰落。下面我们简单看一下这个过程。

晋献公指定的继承人的奚齐,也就是骊姬的儿子。但很卿大夫们并不支持奚齐,于是奚齐被暗杀。之后,被拥立的骊姬另一个儿子悼子,又被暗杀,骊姬也被杀死,可见国君不是谁都能当的,实力不行硬往上凑,结果却是自取灭亡,国家也陷入内乱。

为结束内乱,卿大夫们迎立客居秦国的夷吾为国君,是为晋惠公。

惠公在位期间,内失德于诸卿,背信弃义、擅杀大臣,国人不附;外失信于邻国,秦穆公先是帮晋惠公得到君位,后又帮助晋国渡过灾荒,两次帮助晋惠公,换来的却是背信弃义、落进下石,破坏秦晋之好的局面,最终招致秦国大军征伐,损兵折将,丢失国土。

不得人心的惠公去世后虽传位于儿子,但很快丢掉了性命。

他的伯伯重耳被秦穆公护送回国时,上至大夫,下至百姓都夹道欢迎,很快被迎立为晋文公,怀公被杀。晋国百姓是多么希望结束国内混乱不堪的日子,让晋国走上正道,晋文公没有让他们失望。历经磨难而保持贤名,一朝得势而带领晋国起飞,这正是晋文公的真实写照。

如果想称霸天下,首先要修炼内功,让自己强大起来。晋文公继位以来,一直勤修政务,对长期跟随他的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也都优厚的赏赐,上下同心共同治理晋国;军事上也开始着手改革,设立上、中、下三军,扩充军队,设立六卿,军政一体;勤修内政加上军事改变,晋国很快变得蒸蒸日上。

苦练内功的同时,晋文公也开始谋求对外称霸,称霸路上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接起齐恒公“尊王攘夷”大旗,护卫周室;二是通过城濮之战打败不可一世的楚国,遏制楚国进军中原的势头。

前期戎狄大乱中原,齐恒公九合诸侯击败戎狄、驱逐戎狄,但仍然有一些戎狄部落留在中原各地,戎狄们入侵中原经历了一次失败,开始改变策略,通过后宫祸乱周王室,扶持亲戎狄的王子带上位,史称“子带之乱”。晋文公则是抓住历史机遇,以周晋同源的名义,抢在秦国之前带兵护卫周襄王回京,击败王子带。

因这次护国之功,周襄王不仅赏赐阳樊、河内的土地给晋文公,还赏赐给晋文公自由征伐的权力。这就相当于晋文公的霸主地位获得了周王室认可,虽然这时的周王室已经大衰,但周天子的名义还是合法的象征,这非常重要。

霸主地位虽获王室认可,但如果不打败当时兵峰正强的蛮楚,显然不能让天下诸侯彻底信服。

机会马上就来了,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因在流亡期间受过宋国的恩惠,决定发兵救宋。晋文公一面发兵进行楚国的属国曹、卫两国,一面游说齐、秦两国,共同出兵对抗楚国。

第一阶段先从卫国下手,初战取胜,为晋、齐之盟奠定了基础,也逼迫鲁国从楚的阵营中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围曹,入曹。至此,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都被征服,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力量。接着又用先珍之谋使齐、秦两国“喜赂怒顽”,与晋结为联盟拒楚,以解除晋国的后顾之忧。

在第三阶段与楚国的正面交锋中,晋国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避开楚国主力部队的锋芒,以下军之佐首先对组成楚右翼部队的陈、蔡两国军队发起进攻,楚右师战败。以“避强攻弱,伪遁诱敌”的策略,取得了最后决战的胜利。

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

晋文公之后,又有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等多位国君称霸中原,晋国国势鼎盛前后持续一百多年。特别是晋国最后一位霸主晋悼公,将晋国的霸业推向了巅峰,其在位期间,派魏绛在北和戎狄,将国境线向北推进了太原盆地和大同盆地,在中原地区九合诸侯,强力压制秦国和楚国,这时的晋国如日中天。

我们回过头来再总结一下,晋国一百多年的鼎盛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这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晋国的地形优势,东有太行,西有吕梁,黄河怀抱,抚天下之背而扼其喉,这样的地形可以说是易守难攻,只要守好太行八径和主要的黄河渡口,就固若金汤,而要翻过这几座大山进攻晋国,却是难如登天。

二是善于利用戎狄力量,晋国对于戎狄从来没有一味的打压,而是善于吸收和利用,比如晋文公的舅族狐氏戎,其族人出身的狐突、狐毛、狐偃都在晋国长期为官,为晋国贡献良多,还发展成了晋国重要的卿族。还有陆浑之戎,被秦国欺负的无法立身,被晋国收留并安置在伊川一带(洛阳盆地南部),在晋楚争霸时期,长期帮助晋国分担楚国的军事压力。

三是晋国特有的制度,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晋国因为前期的历史,没有公室的内斗,在春秋时期率先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论功行赏、唯才是举,使得卿大夫们能者上、庸者下,国家面貌也为之一新。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又设立的三军六卿制,这是一种相对集权的军政合一体制,其实是一种高效的战争体制,却能让晋国能对外始终保持强势。

这种强势的形势历经文、灵、成、景、厉、悼六代的开拓,其版图最终形成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与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的广大地区。

经历六百余年的成长,从初封唐地的方百里一隅,到如今的方千里有余,国土面积增长万倍有余;在六卿制度的激励下,奇才异士鱼贯而出,从最初的怀姓九宗,到国内人才济济,夏戎诸族共赴国事,充分印证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这让晋国从河东一隅的方国,发展为制霸天下的最强中原诸侯,是为最鼎盛时期。

6、裂变-新生

无亲、尽诛公室、驱逐公子、三军六卿,这些符合时代潮流的政治传统和制度,一步步叠加效应的加持下,终于让晋国发展至鼎盛,但同时也埋下了隐忧。

即便晋国如此强大,其发展过程也不能超脱历史大背景。

春秋第一个百年的主题是戎狄祸乱。

春秋第二个百年的主题是国君称霸。

春秋第三个百年的主题是大夫崛起。

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发展大体也是按这三个主题依次展开,在晋国称霸的过程中,卿大夫们功勋卓著,为晋国拓展了大量国土和利益,同时也为自己家族攫取了大量利益,卿族势力逐渐发展壮大。

相对于其它诸侯,晋国无宗室内斗,历代国君又量才、因功提拔异姓大夫,异姓大夫们也都积极为国拼博,起核心作用是晋文公设立的三军六卿制度,这让晋国上下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成就了晋国的鼎盛,但也是因为这个制度,让晋国最终分裂。

三军六卿制度是个好制度吗,当然是,晋国能在春秋时期长期称霸,三军六卿制度功不可没。一个能调动国内各种势力的积极性,把诸卿们笼络在国君周围,积极用事,就是一个好的制度。

但是,诸卿们在实力提高以后,没能及时压制住他们的力量,则是晋国历代国君最大的失误。这个失误是献公开始埋下的雷,其后的历代国君则是无耐吞下了苦果。

历代国君不抗争吗,当然不是,但是斗争的结果却是向着不利国君的一面越滑越深。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过程的发展脉络:

晋国的第一位权臣赵盾,在位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弑顽劣的晋灵公,削君权而壮赵氏,赵家先人虽然襄助晋文公成就霸业,但赵盾的专政为后来的六卿乱政开了先河。

晋顷公时,六卿强而公室弱格局形成,国家大权几乎落入六卿之手,国君几乎轮为吉祥物。

晋出公时,国内韩、赵、魏三卿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架空国君之位,晋出公不满三卿过度僭越,反抗三卿专权,最终失败,被迫流亡楚国,最后落得客死异国的下场。

晋哀公时,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由赵、魏、韩三家掌权。

晋烈公时,发生了“三家分晋”,赵魏韩位列诸侯,晋国实际由魏国控制。

晋静公时,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废静公也轮为庶民,这标志着晋国做为一个诸侯的彻底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失去了公族依靠的国君最终势弱,六卿则渐渐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国君权力被架空之后,君臣之间的斗将迅速被六卿之间的斗争所取代。

为了那权力最高处的金字塔尖,晋国的卿大夫们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将两千多年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展示得淋漓尽致。

卿大夫们斗争的大戏,是围绕着晋文公所创立的三军六卿制度来进行的。

三军六卿即将晋国军队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一将一佐,按照地位的高低,依次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既是军队的元帅,又是执政的首脑。这种军政合一的先进体制,打破了文武将卿的界限,大大提升了领导层的决断力和执行力,让晋国在与列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无往而不胜。

六卿制度在后期的执行中逐步演变为世袭模式,所以三军的将佐基本被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垄断,六卿长逝次补,各家轮流执政,对外团结一致,对内争权夺利,构成了一个封闭而循环的权力运作体系。

在这场漫长而又残酷的游戏中,狐氏、先氏、胥氏、栾氏率先出局。剩下的六个玩家在经过激烈角逐后,又将范氏、中行氏从玩家名单中划掉。最后,实力最强的智氏戏剧性地被韩赵魏三家联合攻灭,晋国的土地被这三名头号玩家完全瓜分,长达三百年的卿族争斗终于尘埃落定,而晋国也即将寿终正寝。

晋国历史上的系列变革,可以让晋国在“尚贤“、”尚功“、”尚法“这条路上可以走的更远,可以让晋国比其它诸侯国更为强大,可以让晋国的国力发展至巅峰,但却并没有一系列制约卿大夫们的制度,法家理论还没有完善时,晋国走上这么一条路,这是晋国的幸运,也是晋国的不幸。

卿大夫们发展壮大了,人性使然,必然会发展自己家族的势力,这就为晋国的分裂埋下了种子。后来三家分晋后,在战国时都不敢过于深入的变法,应该就是深深忌惮晋国分裂的历史,这可能是战国时从三晋成长起来的法家先贤,无法效力于本国,只能去秦国、齐国、楚国发挥自己才能的原因所在。

矫枉过正往往是历史的常态,人们往往对最近的历史教训印象深刻,也容易忽略更为深刻的危险。政治是最高的艺术,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踩钢丝“游戏,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入此局者必然是英雄豪杰。强如晋国最终也无法维持下去,只好以分裂的形式继续前行。

晋国是彻底结终了吗?我认为不是终结,而是新生。

三晋虽分家,初期却也是最亲密的盟友,战国初期他们共同进退,共同创造一段时间的辉煌,在各自的方向上都有着超越前代的扩张。

魏国分到的是晋国的核心地盘,分家初期国力最为强大,力压秦国几十年,又兼并了北部的中山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都有扩张,一时风头无二。

赵国分到的是邯郸和晋阳一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北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更是一路向北扩张至阴山一线,战国末期更是一国与强秦抗衡。如果不是赵武灵王死于内斗,从云中郡南下进攻秦国的计划可能会得以实现,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韩国分到的是中原的精华地区,河南西部、洛阳周边地区,积极发展的韩国更是直接灭了郑国,国虽小,但没有辱没劲韩之名。

即便最后秦国一统天下,但晋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华夏大地上,并长久滋润着华夏文明。兼容并蓄、顺时应变、豁达开放、务实求是,为华夏历史贡献了法家思想、“和”文化、务实的民族政策。每每华夏经历巨大磨难时,三晋地区往往扮演着文明庇佑者的角色。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今天有多少中国人需要到大槐树下去寻根问祖,这正是三晋地区留给历史的最大贡献。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网友们,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最强霸主的晋国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