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可以弑母?》

 

图片发自App

    前天,12岁孩子因母亲收手机,撕扯后,弑母。

  哪里不正常?孩子?死去的母亲?父亲缺位不在场的家庭?

    和俩,十年里,歇斯底里撕扯可达弑母杀娃程度的,一娃一次。其中,只有一次是因为游戏。那体验太深刻。从珍爱生命角度,坦白地说,99%的错,在我这个主要监护者身上。有这么几点,很清楚:

    1、规则、哪怕商量好的规则,在游戏正酣的时刻,儿童是很难坚守的。我仅想到一种类比:你拉肚子蹲马桶正爽,突然,冲进来一个人,带着风,郑重大叫“快起来,快起来,吃饭去!”恼不恼火?儿童游戏酣畅,尤在线竞争性游戏,被叫停的感觉,与此相仿。你让他遵守什么规则?很难。但是,单机游戏,被叫停的难度小点。所以,后来我们电游的玩耍规则,以“任务”“场次”为切割线,不用时间。电游经验丰富的儿童,知道一局多久,他会选择。

    2、游戏或可算现代社会的一种代谢方式。生活本质,苦。儿童学业学习本身一样苦。所谓快乐,因为有苦存在。成人化解压力舒缓自我的方式多样:逛街、下馆子、泡吧、看电影、八卦、刷圈、看抖音,饭后散步、说走就做。放学后,儿童家庭生活里,父母能提供什么?够不够丰富?合不合性情?满足不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是家庭主动创设的,还是儿童自己摸索找到的?成人是手机陪伴式陪伴?还是成人劳碌无瑕的缺位?……所以,儿童平板时间过久、游戏过度,有没有其自然性?是否存在合理的地方?

    3、围绕遵守游戏规则产生的亲子矛盾,愈激烈愈说明冲击到了父母权威,成人必先失智,局面才会失控。我两次歇斯底里的时候心底还游丝残存点教育学的理智。事后反思,那两次都是在孩子们个性成长、理性思维发展、自我形成的阶段更替时期爆发的。那个时期我自身的状态、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情绪体验等等,都聚集一起了。具有觉察和反思能力更强的成年人,有责任,在这种矛盾处理中,主动担责调整。而且,家庭氛围的底色到底是专制、宠溺、民主,最能在矛盾时的肢体冲突中体现。成年人,在和儿童身体有明显悬殊的时候,占绝对优势。所以,12岁的男孩,可以弑母。因为,他体格足够大了。

    4、电子产品带来的生活方式,有其自然周期,有出现,就有消亡。抗拒不如正视。俩,五岁第一次接触平板,七岁有自己的pad,九岁配智能手机,十一岁换代pad。六年下来,他们基本扔掉了手机游戏(嫌弃屏幕太小,系统卡顿),放弃了王者荣耀(操作空间问题)我的世界(发现打到满贯不过如此)……目前第五人格在线(女娃),穿越火线攒钻中(男娃),明日之后还有点兴趣(俩)。更多时候,是十分钟内登陆领装备,看一节游戏直播或攻略。除了游戏,pad主要用来看漫画,刷新闻。(没观察到的,不知道了)。这和成人睡前刷朋友圈,有区别么?刚兴起微信朋友圈的时候,很多人天天晒,现在还有几个人晒?除非你有自己使用朋友圈的目的,基本上,自然而然就断了。一样的。只要儿童的家庭现实生活每日正常发生,情感交流自然、亲子互动顺畅,手机平板,就是个浮云。来亦来,去亦去。

    作为当下在场的监护者,实际上,我内心也还是有些战战兢兢。

    因为,从个体经验上看,我的童年只有电视,没有网络。现在与未来,从未经历,只有学着坦然地做,错了,觉察了,发现了,赶紧改。仅此而已。那些视手机平板为儿童问题行为罪恶之源的观点,是不是有丝武断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机,可以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