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思而后行”、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解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会给你醍醐灌顶之感

01——关于“三思而后行”的解读

原以为认知类的书籍不会出现“暴富”、“发财”、“土豪”这些跟财力有关的词语,但读到下面这两段我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思维宽度!——

“每个年轻人都可能有发财梦,为什么几十年后做过梦的大多数人依然不富裕?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要得到,却始终没弄明白怎样做才能得到。”

“学过统计学的人一定不会买彩票,因为买彩票会让他认为是在侮辱他的智商。而将毕生投给彩票的人就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概率论”。”

原来作者是为了向我们说明“三思而后行”的影响和作用的,在书中跟着作者的思路,我们明白:所谓“三思而行”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作者强调:“清楚了解一个任务的这些属性,对最终能否完成该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三思”。”“在大多数情况下,这3个方面中最为关键的实际上不是内容,也不是原因,而是方法。因为任务的内容与原因常常不言自明,而方法却并非唾手可得”这无疑给大家更进一步理解了“三思而后行”的涵义。

02——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解读

其实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骨子里深藏自卑感的人。在小学六年里几乎天天被不同的人嘲笑和打击自尊心。千万不要以为只是“生活在跟我开玩笑”而已!父母、亲戚、同学以及个别“势利眼”的老师对我的嘲笑构成了我童年时代的阴影,直接导致了自卑在我心里扎根“安家”。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里,作者的分析很通俗易懂,而且非常深刻!读完关于“自卑”的这一章节,我心里貌似找到了一个能明白我骨子里那自卑感的一位良师益友。

我很认同作者说的这段:“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中,来自整个群体的、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健康最不利的,也许就是“自卑”的定义了。古今中外,几乎在任何一个人类组织系统当中,“自卑”都被定义为负面的,“自负”也是负面的,只有“自信”才是健康的。其实这种定义没有什么价值。假想一下,人们若能生活在一个“感觉”可以准确反映现实的社会中,那么所有类似“自卑”、“自信”、“自负”的概念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这样的社会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生活在一个由于“感觉”的偏差而自然扭曲的社会中。“感觉”本已不准确,再在其上进行价值定义,以图进一步改变感觉,更是大谬。”

对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解读,作者谈到:“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遇到他人的“弱”影响了我们的“强”的情况。嘲弄别人“弱”往往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是清楚自证的“弱”。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在别人眼中这种做法通常也只会被看作嘲弄者本身“自负”而已,而嘲弄者所体会的“自信”亦不过是严重扭曲的幻觉。”

作者继续分析到:“从独立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结局总是:嘲弄他人最终收获的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常常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嘲弄者必被嘲弄—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毒的魔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确是这样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别人遇到的麻烦事换作是你遇到了,别人趁机嘲弄你,你会怎样反应?

作者给大家介绍了解决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详细列举了。

我很赞同以下的观念——“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让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前面说过,自卑原本只是正常的感受,不过是被定义成了负面的而已。与此相似,如果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虚荣”也是每个人再自然不过的愿望,却同样被定义为负面。其实,只要在不伤害他人情感、减损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大可不必苛求。“自卑”一下能怎么样?“自负”一下能怎么样?“虚荣”一下又能怎么样?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自卑”了一下、“自负”了一下或者“虚荣”了一下,他身边的人就受伤了,那么有问题的其实不是他,是他身边的人—他们太脆弱了。”

所以,我们自己必须要清晰了解自己,要给自己鼓劲加油才行。

文末,《把时间当作朋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很值得一读!而我,还会再次阅读它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三思而后行”、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解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会给你醍醐灌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