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所得

今天的主题是记录你所阅读的书籍,并记录让你感动的点。

我对这个主题没什么自信,因为我不属于那种喜欢阅读的人,小时候看琼瑶,棽凯伦的爱情小说,只觉得故事情节吸引人,属于看热闹多,思考少的人,从小也不喜欢扑克,麻将,下棋这些需要动脑的游戏。总觉得不想输,也输不起。渐渐的,对思考这件事好像有些距离。总觉得:“想那么多干什么,想做就做吧!”像我这种资质平凡的人,自然对知识丰富渊博的人,总会油然升起敬佩之情,觉得那些能写书的人真是遥不可及。

所以我选择书籍基本没有太多想象的空间,不喜欢看幻想电影和书籍,书籍多为现实主义者,人物传记,心理学理论为多。最近在读“断舍离”。因为总觉得家中杂物凌乱不清。所以,暂且那这本断舍离练练手吧。

为何我会对断舍离感兴趣

那接下来说说我自己为什么对断舍离感兴趣呢?有两个原因,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基础就是“疫情”,我们知道前段时间因为疫情我们不得不呆在家中,本来呢家中有阿姨可以打扫卫生,我从来不操心这些事情,因为“疫情”,阿姨不能来了,只能自己打扫,因为家里面积比较大,除了体力上的劳累,心理也开始受不了了,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因为家里空间不够,东西堆得乱七八糟,然后换了大房子,设计了超多的收纳空间,现在看来不解决问题啊,依然很乱,找东西很麻烦,而且永远不够放。我突然觉得需要突破性的改变一下。

第二点呢,因为工作的原因,现在的我的状态感觉进入了一个迷茫期,工作没有激情和目标,感觉整个人丧失效能感,也就是做什么都觉得做不好,哪怕在做家务这件在我看来很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上,我觉得我需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就从简单的家务开始。

那因为这些个原因,我在疫情期间跟着学习14天整理收纳学习营,践行着收纳理念从身体力行开始。我的感受是:我对我自己的效能感很直接的提升了,我看待物品有了新的眼光, 家人的关系也开始有了变化。

2.1什么是“断舍离”-定义

断:斩断物欲

舍:舍弃废物

离:脱离执念

从字面上简单理解:那就是少买不买东西,然后对家里多余的物品,扔扔扔吗?要不我就去学习和购买一大堆收纳物品的技术和收纳盒,不就可以了吗?那从我以前浅显的认识来看,这些行为其实是对“断舍离”理解的刻板印象。比如:断舍离=清理杂物或者 狠心放手不舍得“扔掉”的东西。

那正确的断舍离是什么呢?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的处理杂物,抛掉废物

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断舍离倡导的是从人和物品的关系开始—人和信息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全新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断舍离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那山下老师归纳到一个简单却能诠释其本质的字:图片2

“出”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

对应到我们身体的哲学就是

新陈代谢,所谓的“生命机制”

进,则出

出,则进

然后,再出。


那道理说清楚了,那为何难以做到呢?

断舍离和人生的关系-杨子小姐的故事

那接下去就要讲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断舍离”其实是一个人的人生折射。

这个杨子小姐,是个成功的都市白领,外表光鲜亮丽,但是走入她的家里,简直就无法立足,所有的物品堆的到处都是,窗帘也是整日不拉开,家里还堆着很多灵修和占卜的书籍,而她本人的感情呢也是都是年纪比她大的已婚男人,所以可以看到她的家和她的感情生活一样都不可见人。那后来她决心修炼断舍离,真正的改变了她的生活品质,由此很奇妙的是,她还遇到了一个和前面几任男友都不一样的男朋友,开启了新的人生。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断舍离倡导的是从人和物品的关系开始—人和信息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全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总结一点,断舍离改变的不是收纳方法,断舍离也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拥有一种新的理念,从此开启新的生活方式。


那我们再进一步了解禁锢我们的,我们原有的旧思维是什么?


2.5 进一步理解“断”

当我们面对“物质”时,通常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那这种思维方式就导致: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我们就在“暂且”的心理暗示下,把这个东西留在身边。当然我们应该理解人为什么习惯带着这种“物质轴”思维,因为我们的祖辈们都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节约,不要浪费,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如此夸张,但是这个理念还是会隐藏在我们的身体内而不自觉。所以断的关键是学会内省,学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物品对我来说需不需要?”

那我相信就能做到“断”。旧思维,物质轴思维。新思维,自我轴思维。图4

2.6 进一步理解“舍”

通常有一个词叫“舍弃”,人们通常认为“舍”就是“弃”,其实不然,佛教用语中有个词“布施”,其中施就是“施舍”之意,也就是说,因为这些东西在我处不再起作用,而让它们在别处起作用。这里的“舍”其实带有“二次循环”“再利用”的意思。而“弃”就是弃之不顾,置之不理之意?你看看家里是否有很多保留再箱柜里,本质上就像被人抛弃一样。她们和我们每天要扔的垃圾和废物没多大区别,只不过一个在家里,一个在外面。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就很大,确实如此,家里边一定有很多物品长时间不用,也就是家里有好多垃圾,自己还不知道,每次自以为整理却只是把一大堆垃圾整理好而已。

这里的旧思维:“舍”不等于扔,新思维:“舍”即为“出”,做“舍”的过程,就是人与物直面关系的过程,有时缘分已尽,我们彼此都应该拥有取舍的自由,当你真正做了一次直面内心的对话,你的放手就是一种自由。


2.7 进一步理解“离”

那接下来我们来理解一下“离”。有时你会听到一句话,“物即物,又非物”。物品其实是“看得见的形态”与“看不见的情感”的集合体。比如说超市里免费赠送的小礼品,多买几样就会提供的赠品,这些你有可能都会拿,可是他们却睡在橱柜里好久。当时拿下的时候也许会想“反正是赠品,不拿白不拿。”“现在买多点,没关系,到时候可能会用到”,还有一些人会收集和珍藏很多不用的旧物,比如回忆的信件,照片,有某种纪念意义的小物件。这些物品带有让人沉溺于过去快乐的时光。所以我们发现人其实有很多执念在背后帮助了物品的囤积。所以理解了这个原因,功课也是一样,需要问自己。我想不想改变现状,如果回答还没有那么强烈,也许是断舍离的时机未到,那就等待时机到来的那个缘分。所以这里的旧思维:你对物品无法放手的习惯让你的生活是这个样子。而新思维:你需不需要放下这种执念,让自己改变。在书中,山下老师也分享了一个案例,她被邀请去一对知名作家夫妻家里去帮助整理收纳,到了那里,她感到丈夫的种种排斥,觉得都挺好没有整理的必要,那山下老师当即什么也没说,只是听这两个夫妻讲,随后稍作停顿后:你们如果觉得这些东西一定要留下,那么我们就留下他们”, 当说完这句话后,妻子开始看看手中的团扇,还有手边好几把团扇,开始说:“其实也没那么需要”从那天开始,夫妇俩开始收拾起来,整整两个星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