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7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看上了高欢的二女儿,要立为皇后,高欢没有同意。《北史·列传卷一》载:“孝静皇后高氏,齐神武之第二女也。天平四年,诏娉以为皇后,神武前后固辞,帝不许。”
公元532年,高欢就曾废安定王元郎,改立孝文帝的孙子平阳王元修为帝,并把大女儿嫁给了北魏孝武帝元修,被立为皇后。但是,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遭到了孝武帝反抗。他想借拥兵关西的尔朱氏消灭高欢。结果高欢虽然用计除掉了贺拔岳和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但却迫使孝武帝元修西奔长安,并使宇文泰得到了巨大的政治优势,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劲敌与噩梦。
虽然高欢曾多次上书请孝武帝元修还宫,但终未如愿。高欢无奈,只好于534年10月,又另立孝文帝玄孙、清河王元怿的世子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自此,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也正是这一次分裂,孝武帝元修留下高欢的大女儿高皇后西去长安。高欢作主,又把大女儿改嫁给彭城王元韶,女儿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牺牲品。是不是这个原因,才让高欢犹豫二女儿的婚事呢?
我们不妨再梳理一下历史文献中关于高欢父子与并州太原郡晋阳县以及上艾晋阳城的渊源,一探颜之推所言之虚实。
迁都之后的最大方便,就是邺城与晋阳城更近了,这给高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就在《北史》中看到了这样的奇观:
“元象元年(538)三月辛酉,神武固请解丞相,魏帝许之。四月庚寅,神武朝于邺。壬辰,还晋阳。”
“十一月庚午,神武朝于京师。十二月壬辰,还晋阳。”
《北史·列传卷一》载:“兴和(539)初,诏司徒孙腾、司空襄城王昶等奉诏致礼,以后驾迎于晋阳之丞相第。五月,立为皇后,大赦。”高欢最终还是把二女儿嫁给了元善见,出嫁的时候,高欢的次女太原公主高怀儿,在司徒公孙腾等大臣的迎接下,从晋阳城丞相府来到邺城举行大典,正式立为皇后。这也说明了高怀儿只能是从上艾县的晋阳城出嫁走的,因为这里才有高欢的丞相府。
“兴和元年(539)七月丁丑,魏帝进神武为相国、录尚书事。固让,乃止。十一月乙丑,神武以新宫成,朝于邺。……十二月戊戌,神武还晋阳。”
“四年(542)五月辛巳,神武朝于邺。……六月甲辰,神武还晋阳。”
武定元年(543)“十二月己卯,神武朝于京师。庚辰,还晋阳。”
“二年(544)三月癸巳,神武巡行冀、定二州,因朝京师。……四月丙辰,神武还晋阳。”
“三年(545)正月丁未,神武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直到此时,高欢才请求孝静帝在并州建“晋阳宫”,难道这么多年,高欢的家口都是在贫民窟里面居住的吗?不是,是在上艾的晋阳城大丞相府里居住,是武定三年才在并州建了晋阳宫。这比他们入住晋阳城相国府晚整整15年了。
“三月乙未,神武朝邺。丙午,还晋阳。”
“四年(546)八月癸巳,神武将西伐,自邺会兵于晋阳。……九月,神武围玉壁以挑西师,不敢应。西魏晋州刺史韦孝宽守玉壁。……顿军五旬,城不拔,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有星坠于神武营,众驴并鸣,士皆慑惧。神武有疾。十一月庚子,舆疾班师。庚戌,遣太原公洋镇邺。辛亥,征世子澄至晋阳。”玉壁,在山西稷山县,今称玉璧。玉壁一战,终于到了决定高欢命运的时刻,兵败班师重病缠身的高欢,首先派遣次子太原公高洋镇守魏都邺城,然后,又立即征召长子高澄到晋阳城。
“五年(547)正月朔,日蚀。神武曰:‘日蚀其为我邪?死亦何恨。’丙午,陈启于魏帝。是日,崩于晋阳,时年五十二。秘不发丧。”
从公元531年建大丞相府开始,到547年“崩于晋阳”。高欢生前是渤海郡王,死后被加封齐王。
高欢在上艾晋阳城整整辉煌了十七年之后,他的大儿子高澄又在这里登场了。
“四月壬申,文襄朝于邺。……丁丑,文襄还晋阳,乃发丧,告喻文武,陈神武遗志。”文襄就是北齐对高澄的尊称。
“七月戊戌,魏帝诏以文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高澄接替其父亲高欢,当上了东魏大丞相。紧接着,“壬寅,魏帝诏太原公洋摄理军国,遣中使敦喻。”太原公高洋把军权也揽在了怀中。
高澄八月“辛未,朝于邺,固辞丞相。”魏帝不同意,又下诏高澄除前面任命不变外,还任大将军一职。九月“辛丑,文襄还晋阳。”
“武定六年(548)正月己未,文襄朝于邺。”三月“辛亥,文襄南临黎阳,济于武牢。自洛阳,从太行而反晋阳。”这次没有走井陉,而是绕道上党回到的晋阳。
“七月乙卯,文襄朝于邺。八月庚寅,还晋阳。”
“七年(549)四月甲辰,魏帝进文襄位相国,封齐王,绿綟绶。”高澄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权倾时刻。高澄也被封为齐王,而高欢、高澄的根据地主要是在晋阳,这也坐实了晋阳城所在地也曾被称之为齐郡。
“丁未,文襄入朝。五月戊寅,文襄帅师……克颍川,擒西魏大将军王思政。……七月,文襄朝于邺。……八月辛卯,遇盗而崩。……时年二十九。秘不发丧。”短命的高澄年代戛然而止。
“八年(550)正月辛酉,魏帝为文襄举哀于东堂。”这时候高洋登场,不仅继承了父亲高欢和大哥高澄的一切荣宠,而且直接开辟了一个新王朝。
“丙辰,魏帝逊位别宫,又使兼太尉彭城王韶、兼司空敬显俊奉册禅位,致玺书于帝,并奉皇帝玺绶,禅代之礼,一依唐、虞、汉、魏故事。帝累表固辞,诏不许。于是尚书令高隆之率百僚劝进。”
天保元年,即公元550年正月,东魏皇帝禅位于高洋。高洋下诏曰:“……始发晋阳,九尾呈瑞,外坛告天,赤雀效祉。惟尔文武不贰心之臣,股肱爪牙之将,左右先王,克隆大业,永言诚节,共斯休祉。思与亿兆,同始兹日,其大赦天下。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
然后,高洋即位,登上了北齐开国皇帝的宝座。然后封赏王公大臣,然后致祭五岳四渎,然后将“尧祠、舜庙下及孔父、老君等载于祀典者,咸秩罔遗。”“又诏:冀州之渤海、长乐二郡,先帝始封之国,义旗初起之地,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齐郡,霸朝所在,王命是基。君子有作,贵不忘本,齐郡、渤海,可并复一年,长乐复二年,太原复三年。”这免税赋,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可为什么这里单单就没有晋阳呢?
不是没有,而是在南北朝时期,上艾的晋阳城就是“青州之齐郡”,在高洋心目中,并州的太原,青州的晋阳,那是真正的“霸朝所在,王命是基”,也正因为上艾的晋阳城就是远古时期的齐郡,又因高欢、高洋都曾被魏帝封为齐王,所以,高洋才把他开创的这个朝代尊称为“齐”,历史上称之为北齐。否则,他们父子梦牵魂绕的这晋阳城怎么就与这个朝代毫不相干了呢?
顺便说一个旁证,《新元史·吕思诚传》载:“吕思诚,字仲实,平定人。……拜监察御史,拜刑部尚书。科举复行,改礼部尚书,总裁辽、金、宋三史。五年,入拜中书参知政事。六年,迁左丞。十七年三月卒,年六十五。追封齐国公,谥忠肃。”一个土生土长的平定人,官至元朝中书左丞,去世后被追封为齐国公,你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是齐国公呢?就因为在历史上,平定晋阳城建立过齐朝,更因为在更早的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有过青州齐国齐郡,所以才把吕思诚这个真真正正的齐国人追封为齐国公,否则就显得莫名其妙。
东魏灭亡了,那高欢的次女高怀儿哪儿去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阳泉千亩坪村竟然有太原长公主墓,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这太原长公主就是高欢的二女儿高怀儿。王晋秀是阳泉郊区碑刻研考专家,他对太原长公主墓有一个结论:在其《关于对千亩坪村公主坟的考察》一文中,对《关胜诵德碑》北面的公主坟“进行了研究分析考证,基本上可以确定下千亩坪村氧化锆厂内的公主坟,是南北朝北齐时期(公元560年)的‘太原长公主’的坟墓。”
原来,高洋即位之初,对魏孝静帝还算优待,封他为中山王,食邑一万户,在封地悬挂天子旌旗,仍用天子年号,文书可以不称臣,高怀儿被封为中山王妃,三个儿子也都封了官。孝静帝无事可干,整日和高怀儿饮酒、赋诗,聊以解愁。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北齐政权的根基已经牢固,高洋设宴款待孝静帝,在杯中下了毒,把他和他的三个儿子都害死了。因此,孝静帝既是东魏的开国皇帝,又成了东魏的亡国之君。
天保三年(552年),高洋任命杨愔为宰相,改任他为尚书右仆射,并将太原长公主高怀儿嫁给他。《北齐书·杨愔传》:“天保初,以本官领太子少傅,别封阳夏县男。又诏监太史,迁尚书右仆射。尚太原长公主,即魏孝静后也。会有雉集其舍,又拜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改封华山郡公。”
太原公主怎么又成了太原长公主了呢?《北齐书·列传第一》载:“神武明皇后娄氏,讳昭君,赠司徒内干之女也。……神武尝将西讨出师,后夜孪生一男一女,左右以危急,请追告神武。后弗听曰:‘王出统大兵,何得以我故轻离军幕。死生命也,来复何为!’神武闻之,嗟叹良久。”
原来,高欢那一次出师西讨,娄昭君当夜生了一对龙凤胎,女孩为姐,就是高怀儿。男孩为弟,就是高洋。高洋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因为高怀儿是文宣帝高洋的姐姐,所以,高洋称帝以后,就尊称姐姐为太原长公主了。
晚年的高洋,性情暴虐,动辄杀戮大臣,以致朝野人心惶惶。朝政交由宰相杨愔处理,也还是得心应手。时人认为,君主虽然昏庸,但政事也还算清明有序。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病逝。杨愔进封开封王,受遗诏辅政,辅佐少帝高殷。乾明元年(公元560年),高演发动政变,杀死了杨愔。娄昭君参加杨愔的葬礼时,哭道:“杨郎是因忠君而获罪。”她亲自将黄金做的眼珠放进杨愔的眼眶内,并道:“以此表达我的心意。”高演也后悔杀死杨愔,便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没有问罪他的家属。从此,高怀儿一直过着寡居生活,郁郁而终。
千亩坪的太原长公主墓,就是和高洋在晋阳城一起长大的双胞胎姐姐高怀儿的墓,这墓地也在上艾县境内,距晋阳城也肯定不远。
关于北齐这个只存在了28年短命王朝的灭亡,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过《北齐二首》诗,从中也能体会到这北齐晋阳城里的荒唐与可悲: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这倾国倾城的冯小怜,在《北史》当中也是有传的名人,李商隐关于她还给文学大观园留下了“玉体横陈”这个成语,而她请再“猎一围”的君王,也正是亡国之君高纬。当他们还沉浸在围猎打闹游戏中的时候,宇文泰的第四子北周武帝宇文邕大军已经攻陷了高欢的孙子北齐后主高纬的老家晋阳城。
书生有笔,一字不虚。这也恰恰证明了颜之推确确实实是跟着文宣帝高洋回过太原,他也确确实实到过上艾县,同时,他也确确实实亲眼目睹过上艾县东一百余里之处的晋阳城。那里有曾经的大丞相府,虽然天保元年十月“壬辰,罢相国府,留骑兵、外兵曹,各立一省,别掌机密。”就将相国府撤销了,可那里还有皇太子监国的凉风堂,那里更是开国皇帝高洋的出生地,那里还应该有“铸六成其一”的铁佛。只不过是这些对他来说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多么重要,至少是没有那几个生僻地名重要。好在有正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再四再五再六七地苦口婆心告诉我们高家父子一次次地“还晋阳”、“返晋阳”“崩于晋阳”的那个晋阳,就是那个黄门侍郎曾经看到过的上艾晋阳。
家在晋阳!高洋生于斯,长于斯,功成名就于斯。如今他带着一个朝代衣龙袍还乡,这是何等荣耀啊?怎么能过家门而不入呢?百里井陉古道,百里桃河两岸,那该是一番怎样的热闹场面呢?高洋回家,这才是皇帝带领文武百官绕道上艾晋阳城的历史真相。高洋回家,这也才是皇帝率文武百官在晋阳城旁边受马粮的合理解释。
《太平御览·一五五卷》引《晋书》曰:“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这就说明了上艾晋阳城,是北齐王朝的陪都。
原来,上艾县东一百余里处,真有一座晋阳城!而且,这晋阳城还出过北齐开国皇帝,而他还开创过一个朝代!
那么,颜之推所见过的晋阳城,究竟是今天的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