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痛苦,给心灵解压

1.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无独有偶,美国著名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也一再强调——“人生苦难重重”。

有关于人生真相的事实,我们也是时候要承认了——人生在世,挫折是常有的,这是正常的。“一帆风顺”只是人们心中虚妄的祈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事实是,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和问题做斗争——有的时候,问题来自我们自身内部;有的时候,问题来自我们的外部环境。

有问题,有挫折,这是人生的常态。但我们是否能顺利解决问题,从而渡过挫折时期,让心灵获得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我们自己对于这些问题和挫折的看法以及做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对“痛苦教育”嗤之以鼻,并无比推崇“享乐型生活”。他们认为,以前教导孩子们要“吃苦”的教育,已经过时了——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痛苦,只会摧毁人的意志,打击人的自信,让人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纵是如此了,人又怎么会成为“人上人”了呢?

他们认为,“遭受过社会毒打”的心灵,是残缺又敏感的,是不健康的心灵。只有没有“遭受过社会毒打”的心灵,才是一颗完整又纯粹的心灵,才是健康的心灵。

这个观点的流行,其实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一样,都把“痛苦”想得过于简单了。

无数的事实证明,“痛苦”不止拥有单一的一种属性。而大家对“痛苦”的误解,也是因为大家都错把“情绪”当“成因”。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有些痛苦,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去承受,那是“消极痛苦”,过度地沉迷于“消极痛苦”中,会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但有些痛苦,是我们必须要去直面的,因为不去面对,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前进,只能永远耽于“痛苦”中,这就是积极痛苦。

“积极痛苦”能让人获得心灵成长的动力;“消极痛苦”会让人陷入“内耗”的境地中。

比如说,从父母的庇佑中走出来,走向社会,建立属于自己独立空间的这一过程中,势必要经历“分离”、“孤独”、“迷茫”等痛苦,这些痛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面对这些痛苦,并解决它们,才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成长,这是“积极痛苦”;

而因为担心伴侣是否对自己不忠,而产生的“坐立不安”、“焦虑”等痛苦的情绪,则是“消极痛苦”,这些情绪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自己已经开始躲避现实的真相,并活在了自己的想象之中,这是虚无的痛苦,我们本可以不必承受。

所以,大家对“痛苦教育”的唾弃,和对“享乐型生活”的极度推崇,是因为我们都没有认清楚“痛苦”的复杂性,与我们必须要面对“积极痛苦”的责任和使命。

2.

那么,大家为什么会对“痛苦”有如此大的误解呢?这是因为,大家都误把“痛苦”当做成因,而非一种情绪。

相信大家都曾有过这些经历——在累得不成人样的时候,以为可以下班了,却收到了要加班的临时通知;女友打电话过来说要分手……这些,是我们都可能会经历、或已经在经历的“事件”。请注意,这些“事件”,其实是中立的,它们就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已。

而对于这些“事实”的看法,才是最终指引我们做出行动的关键,也是是否能够催生让我们感觉“痛苦”等负面情绪的关键。

当要加班时,有的人选择调整心态,接受加班;

有的人会抗拒“加班”这一事件,因为抗拒,所以不甘;因为不甘,所以抵触;又因为抵触,所以产生“痛苦”,并认为“加班”这件事情,是“痛苦”的。

当女友打电话过来说要分手时,有的人会接受现实,理智分析分手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致力于让自己变得更好;

有的人会怪责女友,或看低自己,他们会因为这件事情,随意地给双方的“价值”下定义——你跟我说分手,你就是一个冷血的坏人;或,你跟我说分手,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我没有钱——同时,他们会从中感受到痛苦,并从而认为“分手”这件事情,是痛苦的。

我见过抱怨加班的人,也见过享受加班的人;我见过因为分手而崩溃的人,也见过因为一段关系的结束,而不断反思自我、并改善自己的人。“痛苦”,只是一种负面情绪,它和正面情绪一样,都来源于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事件的看法和处理的方法。

对于痛苦,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它,但也不应该忽视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确认识痛苦,给心灵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