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创新—从线上教学到混合教学云论坛》

本月有幸听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创新—从线上教学到混合教学云论坛。

闫寒冰院长的开场让我们看到了疫情当下各大高校的应对措施,坚持落实“停课不停学”的主导思想。

一、袁振国老师的开场分享的《从融合教学走向融合教育》

(一)袁老针对现形式下的分解了线上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互通互联(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加的快)、丰富多样(丰富的软件和APP,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无限时空(飞机上、海滩上、无限时空的进行利用,也实现了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无线共享。

(二)线上线下教育怎么融合?

观念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相互融合需要观念融合、意识中把线上与线下进行融合。

管理融合:线下管理的融合已经轻车熟路,以地方的教育局、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思考、融合。

家校融合:线上线下对家长的沟通也可以多元化。

(三)突破目标?

内容选择、难度选择、呈现方式选择、交流方式选择都是要酌情选择。

十九大的教育核心思想:适合每个人、面向每个人。

二、陈玉琨老师以《后疫情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道路》展开分享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与反思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能得到改变;大多数人的个性化教育基本合适教育家的梦想;学生课业负担与教师负担过重基本未能减轻;学校之间的差异基本未能得到撼动;

(二)疫情对我国教育的检验

1.疫情当头,突出出来的一批80、90后的奋勇向前,令大家对他们的“啃老”等标签进行摘除,更让我们对80、90后的孩子进行再次的审视。

2.网络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家长们并不反对孩子们在网上进行学习,但是也担心孩子对一些网站、网络有序诱惑。但是这需要家长们的努力与监督。

(三)教师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让孩子有效地利用网络学习,会学、会玩。当然网络学习重塑“好学生”,网络的诱惑影响孩子“断崖式”的成绩下滑。陈老师对教育的前景和未来发展进行阐述:①把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化(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把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是每位老师一生的目标;②探究性学习的常态化(学生的学习我们秉承引导的原则,探究式的学习也是学生们一直要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③云上教育环境的优质化(疫情期间云上班会、课堂、升旗的开设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个教育资源的进入)④学习机器人走近家庭,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化。

三、杨小微《超越当下预演,走向未来学习》

(一)疫情之下线上教育效果如何?

杨老师举例说明上海“空中课堂”的亮点与经验,最大优势:名师集群、精品共享;倒逼各校教师豆浆中心移到关注“如何学”,钻研“怎样学”。当然每个视频的制作都融合着教研组的心血,从实录、剪辑、设计教学过程在到最后的完美呈现。网课对学生来说孩子比较喜欢这种方式,但是家长对孩子视力、网课的效果和互动比较担心,因为网课的形式和面授课相比还是有些限制的存在。当然针对回复正常教学的时候,是否还会结合线上教学,中、东、西部进行调研,数据的现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疫情期间孩子和家长们对网课更真实反馈,同样的对现情况下的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四、朱益明教授《学生发展视角下的教学创新》

(一)新时代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对待孩子们只要展示,随时创造舞台。

朱教授引导我们要理解学生创新的认识。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教学中药理解教与学的共生关系—就像八卦图一样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同样的要重塑教学中的师生关系①改变单调的、单项的传授方式②尊重、倾听、理解学生声音③支持、鼓励、指导学生参与④判断、认可、接手学生差异。

五、杨晓哲《在线教育:从权宜之计到未来趋势》

杨老师看到的更多是背后的付出。因为在线上课进行前期的准备,电脑、摄像头、主播必备灯光、平板进行分屏查看互动、手写板。老师们为在线教育进行前期精心的准备。他强调学习本质是主动的行为,在线教育并非限制主动思考的环节。同样的他用线上共享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输入、互动等方式开发孩子们动脑,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填上,发至群中,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在线教育用共享文档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之间想法的碰撞。

最后还向我们分享了一个“费曼学习法”。一个人学习了某样知识、技能,反过来对自己学习的技能给非专业人士讲解,当这些人都听懂了,你就把这个概念搞明白了。就像黄荣怀老师在《教育“未来”之教学弹性分析》所讲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的在线教育的启示: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针对主动学习。学习是一种体验,其他一切都只是信息。就像闫寒冰院长所说的一样线上课程是一种全新、全员、居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仍然应该把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方式进行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创新—从线上教学到混合教学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