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曾国藩传》(5)全书感悟

          2018年经历了一次情绪低谷。这个时期,一位朋友曾经向我推荐曾国藩,劝我读一读他的事迹。我当时读的是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这本书是以类似《三国演义》的演义体形式写的曾国藩,想表现当时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老实实说,这本对于我没有没有太多的感觉,那是“别人的故事”。

        张宏杰版的《曾国藩传》,看起来就不太一样。以曾国藩成长和一生历程的角度来描写。被带入进去以后,仿佛就是“自己的一生”。这种视野的角度,带给人的启迪就很大。我自己感觉,张宏杰版《曾国藩传》可以和《书都没有读、你还能成功》一样,划为第一类等书。《书》讲的是现代人如何精进,《曾》讲的是历史榜样如何成长的一生。《曾》这本书,值得收藏,值得反反复复地再读。

        对于我个人而言,《曾》带给我的启迪可以这样总结:

001 读书要下“笨功夫”

        在一档TED演讲中,曾经听到一个理论:越是基础的学科,基础的知识,一开始一定要学得慢,要记得牢。因为这样才符合人的大脑的认知规律。

        人的大脑的认知规律就是: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不单单记忆,还要再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组合,运用,甚至创新。

        但是大环境下,大多数人嘴里认同这些,实际却不认同。大家更欢喜的是:“短平快”。怎样费最少的力,取得最大的成果——这叫网红;怎样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这叫成功;怎样毫不费力,取得最大的成绩——这叫聪明。遗憾的是,这些,曾国藩这里都没有,他有的是笨功夫,有的是死记硬背,是“结硬寨,打死仗”。同一篇文章,他下的功夫经常是别人的十倍二十倍。但每一篇文章,他绝不放过,这就是他对待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是最终打败强敌的态度和方法。

002 打落牙齿和血吞

        曾国藩不但倔强,而且心理素质极佳。他最有名的挺经,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这一点就是他对待失败的一贯态度。

        曾国藩刚开始练兵,湖南地方官排挤他,欺负他,羞辱他。甚至鼓动兵变差点要了他的命,看他的笑话,他就移师衡阳,练兵再来。

        练兵练到一半,皇帝写信让他出兵。他很清楚皇帝更本没把他的兵当一回事,只是想当炮灰临时充充数,挡一挡。于是他写信拒绝。皇帝下圣旨又催,他又拒绝。皇帝写的信开始羞辱他了,骂他了,他还是拒绝。自己最好的朋友战死了,他还是拒不出兵。因为他知道没练好的兵,上去就是一个死字。中国知识分子讲面子,他不讲,他讲实际。

    出兵了,和太平军打仗,他光自杀就经历了好几次。每次都是太平军几乎、快要、马上就要把他俘虏了,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他硬是咬牙顶住。反正大不了就是死,死都不怕还怕个鸟!失败了再来。自己的幕僚皇上的奏折是屡战屡败,他改成屡败屡战,顺序一变,立意不同。

    说实话,太平军论指挥水平,论军事素养,论人数众多,不知道比曾国藩的湘军强多少倍,硬是干不死他,硬把他打趴下了又起来,碰到这样的对手,真的是鬼都愁!

    这一切,就是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苦读书练出来的狠劲,对自己够狠,别人又能耐你何?

003  利益,是最基本的合作基础

早期的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自己严格,也周围的人也见得好受。朝廷里就和志趣相投的人混在一起,看不顺眼的也开骂。骂到最高级,连皇帝也骂(海瑞附体!)。带兵打仗以后,一直和皇帝怼来怼去,怼得皇帝烦了,放了他的假,五十好几的人,天天在湖南老家放鸭子,曾老头那个气。

    不过曾国藩就是曾国藩,要是一般人,早就气死了。他不,他开始和自己较劲,深刻地反省自己,终于发现:自己相当圣贤,旁人只想当神仙——活少干,享受多又多!明白了这个道理,他重新出山以后,开始考虑手下的,同僚的利益。实用主义,替换了不顶用的面子。

    湘军打仗为何那么拼,利益是重要的驱动力。曾国藩对外开始呈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既默许人的“利”,又以儒家的“理”加以约束。具体到湘军,他因默许湘军牟利,最终打败了太平军。但是又为了阻断湘军为了利益无休止的膨胀,自行裁军,断了湘军失控的可能性。中国历史上,能做到他这个位置的人不少见,能最后像他善终的人,非常少见。


    所以,他人虽然笨,思维反应虽然慢,但是的确拥有大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8-02《曾国藩传》(5)全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