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大咧的自己-沟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儿

这件事儿的起因是聊到一个同事,学校和毕业之后都非常努力,工作两年之后,转到我们公司的一个事儿,背景是这样。

这时候A回了一句“打工方便结婚生孩子”。讲真话,看到这话的时候,我刚从公交车上下来,在原地愣了两分钟,没动。

因为我当时的背景信息是,A因为便于结婚生孩子,从公司员工变成了一位高校老师。所以在我看来,她的选择是老师方便结婚生孩子,而我崇尚的工作变成了“打工“”(备注:被聊到的同事和我是一个公司的),此刻内心真心是被亵渎的,有被,冒犯到,无论是公司,还是工作性质。虽然我本身对老师的工作也没特别的厌恶。

所以2分钟后我的回复是,可能是她找不到高校老师的工作吧。

事后找相熟的好朋友去聊这件事儿,她倾听并且理解了我的情绪,并且也和我解释说。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相较于老师的不稳定的打工者,一种是相较于之前所聊内容,对比于老板的打工者。

对,此刻我能够知道,可能语言的偏差,会带来理解的偏差。这时候好朋友说,她是支持我的,毕竟人生就只有短短几十年,没必要把自己的心里话都放在心里,活的不畅快,但是如果想要和可能有误会的朋友,保持长久的友谊,还是得注意沟通时候的情绪。

从这次沟通中,了解到:

1、自己比较敏感,对于一些细微的情绪,或者别人不经意的表达,会比较在意,未来生活中,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感受。不过这也不是很容易做到,毕竟大家都活在集体生活里。

2、沟通中,首先需要处理的是情绪,当时找了俩个朋友去开导这件事儿,一个朋友是一五一十的在站在中间说这个事儿,但是我当时需要的只是理解和情感的支持,你和我整别的,我真的听不进去,所有道理,我冷静之后,能整的透彻。但是选择分享事情和情绪是因为我需要的是一个倾听,理解,或者进一步可以给到我正面反馈的人。

朋友B用的是“A无心用了打工”“A被我怼懵了”,如果压根不能接受情绪,那我怎么接受内容。

反观C,则是先情感共鸣,再对事情进行分析,其实在分析过程中,你也能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足,有时候,人呐,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会找旁人分析,如果十足的把握好或者不好,反而不会找人分析了。

所以下次如果有朋友找你分析事儿,你可以先和对方产生情感共鸣,再一步一步表达自己观点,在并不违反原则的情况,去表达事实,记得,要用中庸的,事实的词,不是用带有主观意见情绪的词,去分析。再一次觉得,《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好书。

现在回头看看,和A的语言误会是一件小事儿,但是反思的收获,会比较好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感&大咧的自己-沟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