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 | 摩根大通黄国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水大鱼多”,医疗科技领域有望出现万亿市
关注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对于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的成功开发已成为各国疫情防控和重启经济这场战役的关键竞争点,医疗健康产业也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任。
与此同时,在中国从2018年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到科创板、创业版注册制度改革先后实施,医药创新的投融资和技术专利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正在不断地给予拓宽。
截至目前,已有18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34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创业版注册制首批18家上市公司当中有2家是医药制造业企业。
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加快建立,创新资本总量和风险资本活性,还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摩根大通投资银行认为,就中国生物科技医药行业而言,国内对于新产品的旺盛需求、科技进步和政府支持都形成了有力支撑,生物科技仍将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增长引擎。此外,医疗服务领域和医疗科技领域也吸引了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医疗健康行业创新的主要加速器。
9月27日,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于苏州举行。借此机会,《36氪就目前中国医疗行业格局和未来发展等话题对话了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中国区主管、董事总经理黄国滨。
36氪专访 | 摩根大通黄国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水大鱼多”,医疗科技领域有望出现万亿市值企业
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中国区主管、董事总经理黄国滨
以下为对话实录整理:
36氪:如果让您总结今年的医疗健康行业,您会用哪些词?另外,有哪些您重点关注的政策、细分行业以及公司?
黄国滨:对于今年的医疗健康行业,我的总结是“水大鱼多”,医疗企业上市热度很高,有以下几大趋势:
从数量上看,今年截至目前,全球医疗健康行业IPO发行量近200亿美元,私募股权融资量达250亿美元。其中,中国公司占比20%,而在中国公司当中,80%是创新药公司。今年年初至8月,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上市达60家,今年有望创历史新高。
从上市地点来看,医疗企业上市目的地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美国市场。除了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市场非常受关注,美国上市的渠道也比较畅通。5月,摩根大通牵头了金山云成功赴美上市,打开了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新局面,之后出现了很多非常成功的例子,包括同样由摩根大通牵头的传奇生物5亿美元在美IPO。
对医疗企业来说,创新、国际化都至关重要,从资金需求和业务扩展的角度出发,需要利用不同资本市场的优势。在不同地区、不同资本市场上市,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选择。所以我们能看到,有些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医疗公司到香港二次上市,比如百济神州和再鼎医药;有些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回科创板,例如君实生物、康希诺、复宏汉霖;也有些在A股上市的公司到香港上市,比如泰格医药等。
从公司特点看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生物医药领域的原创公司上市,规模也越来越大。
从融资方式上看,医疗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创新药公司从创立之初就是国际化的公司,上市只是企业新长征的起点。今年截至目前,全球医疗领域的增发、可转债等再融资已达近500亿美元。
我还想提醒的是,“鱼”多,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可以成为“蓝鲸”。企业上市只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要成为蓝海里的“蓝鲸”,是非常复杂、具有挑战性的过程。面对市场的热度,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工匠精神和高标准,确保向市场推出的都是精品项目,且有望成为未来这一行业的领军者。生物医药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考验耐力的马拉松式的行业,我们也调动摩根大通全球的资源、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提供支持。
36氪:今年在二级市场上,医疗健康领域公司几乎是在上演“赶集”式的IPO,背后除了政策红利和疫情的因素,还有哪些原因或变量?
黄国滨:目前,纵观整个资本市场,医疗行业确实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热门行业之一。原因在于:一方面,疫情使得各方对医疗行业更加关注;另一方面,此前的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和企业的铺垫准备,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到了收获期。此外,市场窗口非常好,主要市场估值水平差不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医疗行业企业愿意把握这个市场窗口上市,达到好的募资效果,这也是很大的推动力。
36氪:您觉得这种狂欢还会持续多久?这对摩根大通的相关战略决策会带来哪些影响?
黄国滨:从规模上看,中国大医疗板块的融资趋势才刚刚开始,特别是创新药企业。美国有3亿人,中国有14亿人;美国生物医药公司有1300多家,中国只有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中国医疗行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强做大,不只是为中国人造福,这个行业的本身特点也决定了这是为全世界的人造福。未来,医疗健康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的结合,可能会是上市的热点。
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医疗行业的未来。在医疗健康领域,摩根大通在美国、欧洲都是占主导地位的投行,在亚洲包括中国也处于领军地位。未来,我们期待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将医疗与科技深度结合,近几年做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项目,比如开创了香港科技股板块新篇章的众安保险、平安好医生的上市。为了对投资者负责,我们在项目筛选时会更加理性、更加严格、更加深入,希望推出的是以质量取胜、能够长期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公司。
36氪:在整个一级市场,医疗健康也是今年的投资主旋律,频现巨额融资,您觉得存在泡沫吗?
黄国滨:泡沫确实存在,但并不是指整个行业,而是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对每一家上市公司,投资者都应该认真冷静地分析。不能由于这个市场好,就按照同样的估值或者同样的状态去做投资,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泡沫。
36氪:这么多创新公司成长起来,未来可能不止上市这一条路,走向整合并购会是大趋势吗?
黄国滨: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以美国为例,很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会被大的公司收购,这本身具有合理性,比如好的研发公司并不一定是好的销售公司,产品有了,如何能够做成规模、能够盈利,这是企业需要面对问题。整合并购就是解决途径之一。目前,中国医疗行业创业者的主要选择是上市,不过,随着市场发展,企业壮大,整合并购是必然发生的趋势,也是成熟市场应有的状态。摩根大通有着大规模、高水准的并购团队,我们非常愿意参与支持这类交易。
36氪:您对医疗科技市场有怎样的研判?
黄国滨:如果说医疗行业是万亿级的市场,我觉得其中20%到30%应该是在医疗科技领域。虽然目前医疗科技市场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是现在已经有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等企业,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医疗服务中“可及性”的问题,为更多的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市场非常欢迎这样的企业,未来也会有更多这样的公司出现。
36氪:美国医疗市场发展相对比中国要成熟,有没有可参考性?您提到“水大鱼多”,会不会走向“水大鱼大”,中国具备这样的环境吗?
黄国滨:这是不同阶段的问题。现在的状态是“水大鱼多”,有些“鱼”会变成“大鱼”,最终实现“水大鱼大”。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目前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我对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
在监管政策方面,国家鼓励、支持创新和发展,评审跟世界接轨,使得很多创新药企业能够尽快把最好的产品推向市场。此外,以2018年港交所生物科技上市新规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改革点燃了各方对创新药的热情。
在市场方面,中国有非常大的具有消费能力的市场,且迅速增长;中国还有着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资本市场,这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人才方面,中国出现了一批拥有丰富的全球背景和视野的科学家,迎来了科学家创业的黄金时代,原创公司还将持续涌现。
黄国滨个人简介
黃国滨于2015年加入摩根大通。此前,他曾在高盛工作过5年,担任中国大工业部主管。他还曾在中金工作过11年,担任欧洲投行部主管、业务开发委员会和人力资源委员会主管,还是投行运营委员会成员。
黃国滨拥有逾20年的投行从业经验,牵头执行了大量中国自然资源、金融服务、TMT、医疗保健等行业知名的重组、IPO、后续发行、可转债/可交换债、并购项目,涉及交易额超过5, 000亿美元。此外,他曾是国务院和其它政府相关部门医疗卫生改革领域的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