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才有自由

学会课题分离,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接上一篇《被讨厌的勇气》: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本文我们接着探讨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课题分离,以及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阿德勒之所以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是因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认可欲求”。

紧接着,人们就把自我评价放到了与他人比较的体系当中,把自我价值放在是否迎合了他人的期待的牢笼当中。

同时,社会的赏罚教育体系,也让我们形成更加喜欢被表扬、被肯定的习惯。当没有接收到这些正面信号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失落、产生自卑感,开始贬低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最后可能会放弃努力,也就放弃了改变。

可事实是,我们不是为了满足被人期待而活得,我们是为了自己而活,不然谁还为自己活呢?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另一方面,一味地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是在贩卖、贬低自己的信任值。因为你从来都不敢发表跟大家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就没有了参考价值,你也就是一个不值得“求教”的人。

而这样一个战战兢兢活在别人期待、依赖他人认可的你,又怎么可能获得自由?

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

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努力做到八面玲珑吗?这样的你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吗?

所以想要做到不去一味地迎合,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是故意惹人讨厌,而是不怕被别人讨厌。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而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课题分离,勇敢展现自己是自己的课题,而“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学会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分清楚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别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逐渐建立自己的边界。人和人之间有了一个界限感,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观点。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课题分离完全可以用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工作中,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却瞻前顾后的不敢表达,为什么呢?怕自己表达不清楚,怕自己的表达不被认可,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可学会了课题分离,你就会清楚的知道是否表达是自己的课题,而是否被认真对待却是别人的课题,而第一步你只能先做好自己的课题。

正如陈海贤老师在他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中讲的,人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

也许别人不一定满足我们的需要,可是“表达需要”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而且这种需要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来满足。

生活中,遇到朋友的请求而不好意思开口拒绝,怕没面子、怕别人说自己小气、怕失去这段关系,从而犹豫不决、忧心忡忡。如果学会了课题分离,这件事也简单了。

是否接受请求是自己的课题、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更是自己的课题;而别人是否向你发起请求、请求何事,被接受或者拒绝后如何评价你都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更无须忧心。

亲密关系中更需要课题分离。尤其是亲子关系中,父母干涉子女课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干涉子女的时间安排、兴趣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伴侣选择……

而且父母的这种干涉还往往都披着“为你好”的华丽外衣,用情感绑架横加干涉子女的课题,让很多人无法招架,甚至痛苦不堪。

作为子女,如果觉得无法忍受父母对于自己课题的干涉,优选做法就是与父母进行课题分离,讲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课题,自己可以为自己的课题负责,不能为了满足父母的“感情需求或者面子需求”而一味妥协。

作为父母,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去给子女提供帮助,告诉他们在困惑的时候自己就在身后,可以随时提供支持,但一定要要冷静的跟子女的课题划清界限,克制自己不要越界去干涉。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难道分离课题就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吗?不然,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后者试图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行事。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那怎么才能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一个很简单的做法就是考虑以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谁选择,谁负责,谁来承担结果,就是谁的课题。而学会课题分离,才能拥有人生真正的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才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