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四大法宝

A家长:“女儿上小学时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自从上了初中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老说我唠叨,多说一句就厌烦我,摔门走开。我为她做了这么多,还不领情!”

B家长:“儿子13岁,年前还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过完春节就不行了,学习成绩下降,偷着上网吧,跟不好的孩子玩,作业也不做。我现在处处监督他,可是越管越不听,特叛逆,老跟我顶嘴,和我对着干。求他也不是,骂他打他也不是。我没招了!”

父母最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孩子开始变得不听话了?为什么以前的小绵羊变成现在的小刺猬?

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苏醒”了。自我意识增强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希望家长把他当大人,给予尊重、渴望独立。

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却停留在孩子的少儿期,还在沿用说教、唠叨、命令、严管等教育方式。

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成长中的孩子,要调整亲子之间的关系以缓和亲子间的冲突。

1.试着与孩子交朋友

随着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将人际关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同辈群体中。

为了显示自己的成人感,孩子往往会疏远父母,而父母通常难以接受孩子因为成长而对自己不再那么依赖。

与此同时,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两代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缺乏互相的理解和认同,沟通起来困难重重。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尊、自立意识明显增强,父母要想与其进行良性沟通,必须将其作为成年人加以对待,并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以朋友的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

2.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它具有双向性。父母要想获得孩子的信任,最有效的方式是坦诚自我。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往往以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权威形象出现。

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大多数的父母自我壁垒性强,不愿意向孩子敞开自己,习惯用“你不能做”、“你应该做”的句式教育孩子,这种强硬的命令式口吻,往往会带给孩子一种被打击、被轻视的不平等感。

要想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抱有一种与孩子平等做朋友的意愿,以开放、民主、自由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青春期时遇到的困惑、做过的傻事、遭遇的压力,甚至心仪的异性,展现一个真实的、不完美、可亲近的家长形象。

美国经典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母亲麦琪为了拉近与女儿卡萝尔的关系,主动坦白了年轻时做过的囧事,顺利地让女儿接受自己成为朋友。

可见,蹲下来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以平和的姿态与其交往,将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才是信任之道。父母敞开自我,也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与支撑,获取爱的力量。

3.尊重

信任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但是作为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将自己当做成人,父母要理解这种心理,并像对待成年人一样给予其充分的尊重,相信他们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成年人,为人处世的稚嫩与不足必然存在。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适当观察,从侧面感受孩子的情感、行为,再给出自己的建议。

任何强行干预、直接侵入的行为,比如翻动日记、偷看手机等,都会让孩子觉得被轻视、被侵犯,从而失去对家长的信任。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做到客观评价孩子行为的对错,不能简单地将错误都归咎于孩子,类似“都是你的错!”、“我觉得你不行!”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极度反感。

4.共情

“共情”是指一种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青春期教育中,父母也要做到共情,即理解孩子当时的情绪。

比如说,孩子向父母抱怨“这道题目好难啊,我怎么做也做不出来!”

这个时候,父母的回答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肯定是你没动脑筋,自己再去好好想想!”另一种是:“是的,这些题目确实不容易,你再尝试着动动脑筋,好吗?”

在前一种的回答中,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无视他们的苦恼,将问题推回给孩子,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后者,则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困难,安慰并鼓励他们再次进行思考,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

两种立场和态度完全不同的回答,孩子由此得到的心理感受自然也会不同。

显而易见,充满同理心的回答,容易打破与孩子的隔阂,有利于双方进行深度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敏感、易怒的心理特点,一旦他们在家庭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那么他们会渐渐向父母关闭心门,转而选择向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网络等倾吐自己的痛苦,由此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假如你已经陷入与青春期子女相处困难的烦恼中,请不要再一味纠结了,转换一下观念,尝试一下新的相处方式,看看会有什么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四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