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问题的内涵及其分类

大概念与本质问题是配套出现的。珀金斯把大问题称作开放性问题。传统教学,师生提问关心的是答案,问题只是导出答案的工具和方法,那些现成的答案就是专家结论。专家思维恰恰体现在“不断的提出问题,问题引出答案,答案又会引出问题”的过程中。珀金斯。因为问题本身就是学习内容,是更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传统教学的弊端是过于快速的得到了确定的答案,没有让问题引导我们进入那个不确定的奇妙世界,也无法建构学生的专家思维,因此,本质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1.什么是本质问题?

(1)本质问题和非本质问题。

在大概念教学的设计中,本质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在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理解为先模式的教学设计模板中,大概念和本质问题是相互对应的。本质问题是大概念的航标,最好的问题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他们向一条过道,通过他们,学习者可以探索内容中,或许仍未被理解的关键概念、主题、理论问题,在借助启发性问题主动探索内容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理解。本质问题引发与大概念相关的持续性思考,不断激活基层经验,达成深度理解。

本质问题与非本质问题的根本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本质问题和大概念目标相配套,指向理解专家思维方式;非本质问题则和知识与技能目标配套,指向记忆已有专家结论。本质问题是为讨论而创设的,非本质问题是为记忆而铺设的。

本质问题提问的对象是现实世界,就是帕尔默所描述的“伟大事物”,它会引发热烈的讨论。“这第三事物真实的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他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这就是帕尔默描述的理想课堂的境界。

围绕现实世界的讨论,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激活师生丰富生动的生活经验,对现实世界的研讨是无止境的,可以永远持续下去。通过本质问题,学生和老师脑内的认知地图都在不断扩展。本质问题构建的是专家思维,引发的讨论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讨论,也可以是无中心的师生讨论。非本质问题,提问的对象是书本内容。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

(2)本质问题重点看目标而不是形式。

如何判断问题是不是本质问题呢?威金斯和麦克泰格认为本质问题的“本质”有三个内涵。第一个内涵,是“重要”和“永恒”。本质问题的探讨是没有确定答案的,需要通过不断探讨增进理解。第二个内涵,是基本的和基础的。本质问题指向学科本质。第三个内涵是“重要性”和“必要性”。本质问题具有整合性和抽象性,反映了专家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统合零碎的知识。

这几个特征有着内在的关联。因为本质问题体现专家思维,指向学科的核心,同时经得起反复研讨。

表面上看,本质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一般问“为什么”“如何”“会怎么样”,而非本质问题以封闭性问题为主,一般问“是什么?”“对不对?”我们不仅需要知道结论,还需要搞清楚原因,这就揭示了背后的专家思维。有时为了降低难度或激发兴趣,本质问题也可以是封闭式的。

迈克泰格和维金斯所说的“目标胜于形式”。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本质问题,关键在于“目标”而不是“形式”。重点要看这些问题,是否能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同样形式的一个问题,既有可能是本质问题,也有可能是非本质问题。

2.本质问题的不同类型。

本质问题不是单个问题而表现为问题链,以各种各样形态和变式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本质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按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跨学科本质问题、学科本质问题、单元本质问题。

跨学科本质问题,是指超越单一学科的本质问题,一般以思维方式和基本观念的问题居多。学科本质问题和单元本质问题,被迈克泰格和维金斯称为整体性本质问题和局部性本质问题。

(2)按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导入式本质问题,展开式本的问题,总结式本质问题。

教学设计时的本质问题与教学实施时的本质问题是有差别的,教学设计时的本质问题一般是总括性问题或起始性问题,常常比较高位和抽象。在实际教学时,要根据学情以及情境,将本质问题具体化。教学中,本质问题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导入式本质问题、展开式本质问题和总结式本质问题。

导入式本质问题在项目化学习中被称为驱动性问题,还需要加上真实性问题情境。

展开式本质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推动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协同思维的发展,挑战学生原有的观点,使之更正确更严密。会带有一些“挑衅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展开式本质问题,很多是以追问的方式出现,体现支架思维,不断推动学生思考。

总结式本质问题,主要是在一个讨论阶段结束时提供适时的回顾,既可以是总结和梳理,也可以是展望和追问。

这三类问题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在大概念教学中,这三类问题根据需要在教学中交替出现。

(3)按不同的关系,可以分为“具体与具体”本质问题,“具体与抽象”本质问题,“抽象与抽象”本质问题。

大概念的生成是具体与抽象协同思维的结果,因此促进大概念理解的本质问题,根据具体与抽象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具体与抽象”本质问题是最为常见的。

读书感受:

这一部分讲述了大概念教学中的本质问题和非本质问题的区别,以及本质问题的不同类型。

在大概念教学这本书中,本质问题这个词应该是属于高频词,因为大概念教学的本质,其实就是本质问题,指向现实生活世界,指向专家思维方式,本质问题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答案是开放性的,并且这些答案会引发新的思考,反映专家思维方式,本质问题可以被反复讨论,在学习中不断被提及,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本质问题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有时会查阅课内外的各种资料,可见本质问题的复杂性。非本质问题与教科书的特定内容相关,答案一般是唯一或有限的,常常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指向专家结论,常常局限在某个内容里,后面的学习不再提及,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希望被老师表扬,同学羡慕,非本质问题的特定内容,可以回答不需要查阅额外的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质问题和非本质问题的根本性的区别。像那种答案是确定的,内容是固定的,一般都是非本质性问题。本质性问题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经过反复验证、讨论、追究、探讨、研究、学习、反复出现,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最终指向专家的思维方式。

本质问题也是大概念教学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通过本质问题。所以本质问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跨学科本质问题、学科本质问题、单元本质问题。按照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导入式本质问题,展开式本质问题,总结式本质问题。按照不同的关系,又可以分为“具体与具体”本质问题,“具体与抽象”本质问题,“抽象与抽象”本质问题。不论哪一种分类,实际上,在教学当中可以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本质问题,最终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的愿望,而且有持续学习的动力,最终形成专家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质问题的内涵及其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