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市长”耿彦波,是如何修建大同古城的

耿彦波这个名字,在山西名气极大。他曾任大同市长,也曾任太原市长。

王家大院、大同古城、太原古城,大部分出自耿市长的手笔。在这些“拆迁-重建-旅游-发展“大动作的背后,争议与支持一起来了。

争议者,喊他是“耿拆拆”,说他破坏文物;支持者,喊他是“耿黄牛“,是难得的好市长。

▲耿彦波登上杂志封面

近日,关于大同古城修复的严厉批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旧事重提,明星市长再度成为焦点。那么耿彦波到底是如何建设大同古城的?

在耿市长刚来大同时,本地有一句顺口溜:“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未来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质量极低。这就是当时本地人眼中的大同。

▲修复前的大同古城墙

为了改变脏乱差的情况,耿市长经过调研商讨之后,“一轴双城“方案出炉:以穿城而过的御河为中轴,大同古城所在的西边建老城,大同博物馆所在的东边建新区。

老城区的一项重中之重,就是恢复大同古城的风采。

▲大同古城全景图

大同古城的修建难度很大,因为面积小,只有3.28平方公里,远远比不上南京古城和西安古城的规模,腾挪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于是,经过评估,选择了比较大胆的方案:居民迁出,整体改造成复古建筑群。

▲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在特殊的年代,被战火洗礼,早已不复当年明朝第一大将徐达在此征战的景象。

不过,好在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大同古城墙被毁之前,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纸和照片。

大同的复原计划,最主要的依据,便是梁思成留下的资料。

所以,在今天大同古城和阳门外的下沉广场,有一处二进的仿古院落,就是著名的梁思成纪念馆。

▲梁思成手稿

复原古建的原则很多,标准也不同。

原来的大同古城墙,在非业内专家看来,就是两三米高的土垛子,而且是断断续续,部分地段还有倒塌的危险。

如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可能它还是一个土垛子,游客对它的兴趣几乎为零。

如果只是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很可能结局与之前西安倒塌的秦王宫墙一样,造成危险。

▲灯会时的大同古城墙

所以,耿市长选择的是彻底重修,用砖墙将原来的土垛子包进去。

因为相当于新造了城墙,所以也是这次被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耿市长的规划,大同古城墙,每一面高14米,下宽18米,上宽14米,望楼12座、控军台两座、角楼两座,箭楼、月城、瓮城各一座,绵延1800米。

当然,这是一个大工程,持续的时间远超过耿市长在大同的任期,直到2016年,大同城墙才合拢。

当时的耿市长,已经在太原开始了新的一轮建设。

▲大同古城四牌楼

与城墙同时开始的,还有古城内的华严寺、善化寺、代王府等多个古建筑的抢救性保护。

而且,很多消逝多年的古建筑,也都一座座破土而出。

为了加快进度,耿市长经常出现在工地上亲自督战,很多工作人员,都受到过他劈头盖脸的“枪林弹雨“。

老城改造,老大难的问题不光是城墙和建筑本身,居住在老城里面的人更是关键。耿市长的思路是,将原居民迁出,按照原来面积配置安置房,然后以低于市场价格,再多送二十平米。

概括来说,就是低成本以旧换新。

方案不错,但确实是双刃剑:住房面积和周边环境有改善,但搬迁者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才能得到这些便利。

清官难断家务事,确实不好评价。结果也是批评与口碑同在。

不过,很多安置房的质量验收,是耿市长亲自带队去的。

从塔寺街社区开拆拉开序幕,很快大同市便是脚手架处处,吊车林立。整个大同城区,几乎成为一个巨大的施工现场。

在当时的大同有一句玩笑话:“早上出门去上班,晚上回来就找不到自己家了”。

如今,大同古城建筑项目,有权威的批评,也有百姓的美誉;有专家的质疑,也有游客的赞叹。

孰是孰非,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耿市长,注定留名于大同古城,任人评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星市长”耿彦波,是如何修建大同古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