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陵布衣”到“千秋诗圣”

一代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两个人虽然同样拥有远大的济世梦,可是李白对于济世的态度则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虽然在政治之上李白并没有被重用过,但是他的诗歌在当时可是非常有名的。可是再来看看杜甫,他的济世梦可以说是深到了骨子里,在他的每一首诗无不跟他的志向以及他在求官时的问题有关。但是他的诗在后世。却是与李白齐平,甚至比李白还高。他诗圣的名号肯定不是白来的,圣则是儒家给予一个人很顶级的评价了。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他那穷困潦倒的一生,一介布衣是如何将他的精神思想名流至今的。

那么我们就对杜甫的一生进行梳理并穿插一些诗文来更加深入的了解他,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简称都是从杜甫那个阶段的诗歌中摘取出来的,那么就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一论述。

首先是第一个阶段。那么这个阶段总结概括一句就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他最有自信的一个阶段,属实是一个轻狂少年。望岳中写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其实就是他那一颗远大的济世梦。他所崇拜的人是杜预,他文武双全,不光为《春秋》做注,而且打仗也非常的厉害。才华横溢的他也是写出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么到底为何会致使杜甫在青年时期的学习那么好?而且就已拥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就是:家风,世风,还有禀赋。家风,因为他的爷爷杜申言是一个大才子,杜甫也说他写诗好,乃是杜家的祖宗一直流传下来的,他小时候在学习方面可是格外的成熟:“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这几句诗都是在讲述他青年时期对于天地万物的领会有多么深刻。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就算家风再好,那么他也不会像杜甫这样如此拥有才华,所以杜甫之所以会这样,当然包括他在写诗以及领悟事情上面非常有天赋。 那么在这个时代,就是所有文人都希望济世个个胸怀大志的时代,而杜甫也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所以这个开放的时代也造就了他如此强烈远大的志向。

那么这就是他青年时期的特点,但是如果单从他这几个方面还不能体现出诗圣的那一面。难道他能一直靠着他的家风好以及自己的禀赋去发展吗?当然不行,其实这两点都只代表着杜甫所出生的土壤非常的好。但如果将杜甫比作一棵大树,它到底要朝向哪里生长,还是取决于他自己内在的选择。

那么我们来到第二个阶段。我们将这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在这时他也就来到了长安去追寻自己的济世梦,他在这里经历了一次科举考试,却已落榜告终,但是这又怎会浇灭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梦呢。他在这里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因为他一直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在又一次科举考试之中,却闹出了李林甫野无遗贤的笑话。最后他终于在一场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个八品官位。但是这并不能使他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好,甚至这个官位就是一个闲职官。为了他的志向去做帝王师。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被皇帝赏识的一次机会。杜甫是不可能放弃一点可能性。但是在当时,杜甫与君王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在当时君王为了扩充领土到处征伐老百姓,让许多百姓的家都变得支离破碎。但是杜甫想要让帝王是拥有德性层的治理,而不是到处利用自己的理性去开疆拓土,需要的是安民,在杜甫的《兵车行》这一首诗中,体现他了他深深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人民的怜悯之心。这里已经可以体现出一部分诗圣不只是文采的好,而且还要拥有人道——忧天下之忧。但是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悲剧,杜甫根本得不到帝王的赏识。这也就造就他离自己的政治理想越来越远,即使是在长安城飘荡了几十年之久,但却从未得到赏识,这里根本不是他的舞台。

但是就算是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不能顺着杜甫的理想来做,但是他却仍然能坚持自己心中的道,这就是杜甫在操守自己的仁道之心,在这个时期是否会动摇,是否会离开,才能体现出他是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圣人。

那么随之迎来的就是第三个阶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在杜甫第二个阶段之中,显然还是安史之乱之前,但是在杜甫的每一首诗中无不体现出大唐盛世已经完全衰落了下来,杜甫的经历使他预料到了大唐的陨落。那么第三个阶段就正好来到了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的事情。在战争之中,他写下了《悲陈陶》《对雪》还有《春望》,“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是多么惨烈的战况啊!随着安禄山与史思明的胜利,大唐盛世也就此破败,杜甫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深地体现了当时大唐的衰微。我们还记得杜甫是拥有一个八品官职的,那么在叛军入侵长安城的时候,杜甫也被俘虏了。但是杜甫并没有一直待在这里。当他听说唐肃宗在甘肃继位的时候,立刻找了一个时机从叛军手中逃了出来,准备去投靠肃宗,杜甫如此一般忠心,肃宗自然也是看在眼里。于是便给他了一个八品官,这个八品官可不同,而是可以每日都在皇帝身边侍奉皇帝,与皇帝能拥有很多交往的一个官职。但是奈何杜甫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政治经验在官场上他非常不受待见。在有一次却在皇帝面前说出皇帝不喜欢听的话,于是直接被贬了。无奈他便准备回到自己的家乡,而在回家的途中也写下了非常著名的三吏三别。他在回家路上所看到的都是人民的生活,那叫一个苦不堪言,到处都是人在抓壮丁。然而在他回家的途中也体现出了他忧国忧民的那颗心。所有的家庭都支离破碎,物是人非,“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这个国家又怎么能继续维持下去呢?但是这次他并没有反对战争,他也是支持的。因为这场战争是代表着民族正义而发起的。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写的每一首忧国忧民的诗,他的济世梦也慢慢直到消失殆尽,全部转化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杜甫的晚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当他在长安已经寻求不到从政的机会时,却又遇到了饥荒,于是他一路西逃,又南逃,最终逃到了成都。在杜甫的整个晚年时期中,他的生活都是飘荡不定的。虽然说在成都两三年的生活还是不错,但是杜甫在这个期间真正“飘飘”的则是他的精神,在这个时期他一直在逃亡。他的精神已经没有了归宿。没有人能同情他。也没有人再能理解他。在这个时期,他已然没有了青年时期的放荡轻狂,也没有了那深浓的济世梦,而他在晚年诗歌中所写的对象就是天下所有的人民,精神的飘荡并不代表着他就再也不去关心人民百姓,却是忧得更加深刻,更加痛苦。谁知就是他的死亡,杜甫人生中的第四个阶段也拉开了落幕。

在杜甫的笔下写出了整个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场景,人们都说杜甫的一生可谓是沉郁顿挫,诗歌写的是那么深沉,而他的人生却又过的那么漂泊不定。他之所以被我们后世称为圣人,当然就是儒家的那个圣。在他一生中的每一首诗歌中,无不体现出他德性层的深邃。这也是杜甫的文章,之所以广为流传,受到诸多大家高尚点评的原因。我想杜甫的一生是比任何一个人都要高贵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杜陵布衣”到“千秋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