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40:《秋园》

《秋园》

《秋园》是一本人物传记式的中篇小说,主要写26了「秋园」一生的悲惨故事。这本书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1940年出生的杨本芬,一个普通的老人。「秋园」是她的母亲。「秋园」于2003年去世时,63岁的杨本芬突然意识到:「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

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杨本芬,开始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间隙里写这本书,回忆她的母亲。从她母亲的儿童时期开始,一直写到她母亲89岁去世,经历了无数的贫穷和苦难,一生的挣扎都只是为了求生。整个故事跨越了中国整个现当代史,也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动荡。

虽然这本小说写了「秋园」的一生,但这本书并不厚,篇幅并不是很长。整本书基本上全篇都是在平铺直叙地记叙故事的发展,没有着重描写故事发生重大的历史背景,整体上来看,没有宏大的叙事观以及丰富的人物描写,像一个老人在回忆自己的母亲。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但却是一个值得听一听的故事。

秋园于1914年出生于洛阳一个中医家庭,家庭条件还算殷实。在1926年时,秋园的两个嫂嫂在游船上意外溺水身亡,然后父亲也去世,家道中落。病了三年的哥哥才开始接手父亲的中医。1932年,18岁的秋园经人介绍与国民党上校参谋「杨仁受」结婚,生了第一个儿子。然后随军迁往南京。

1937年,日军攻打南京,23岁的秋园又随「仁受」前往重庆。仁受中途下船去湖南湘阴看望父亲,并没有家业,借住在亲戚家。由于亲戚的挥霍,骗光了仁受所有的钱。父亲病重,仁受留了下来,没有前往重庆履职,于是被去职,没有了薪水。家里生活陷入困难。仁受后来当了乡长,廉政爱民,收入也不高。

1940年,26岁的秋园生了第二个孩子之骅(杨本芬),之后又生了第三个孩子。仁受不满官场的黑暗,又去了职闲在家,一家五口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衣食无着。有私塾的先生请秋园去当老师,秋园又叫了仁受去当老师。一家的生活才能勉强过下去。

1948年,秋园34岁,第三个孩子突然去世,第四个孩子当天出生。秋园的第一个孩子16岁,毕业后当老师补贴家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给秋园家分了田地和房屋,秋园才开始有自己的房子。仁受于是辞去老师职务,回家种田却一粒无收。1951年,37岁的秋园生下第五个孩子。1953年土改复查,仁受被划为旧官吏,家被搬空。秋园家徒四壁,吃饭没有着落,经常讨米维持生计。受尽了邻居的欺压。

1957年,秋园43岁,因为没有粮食可吃,仁受被饿死。(与历史时间相矛盾,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1958年至1983年为人民公社化运动。)秋园为了自己孩子的生计,让17岁的之骅独自去读书求学。三年之后,之骅的学校停止办学,之骅为了活下去,独立去寻找生计,辗转进入劳动大学。之后下乡运动,与同学介绍的对象结婚。

1960年,秋园46岁,衣食不保,为了生计带着两个孩子去找哥哥求助,却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在回去的火车上,听人介绍带着两个孩子去了湖北一个小县城,凭着裁缝的手艺谋生。1961年,因为没户口怕被批斗,47岁的秋园经人介绍嫁给了比她小三岁的王成恩,王成恩一家对秋园十分友好。

1966年,秋园52岁,刚初中毕业的第五个孩子突然溺水身亡,秋园哭得死去活来,多次想一死了之,幸好有王成恩的照顾。王成恩让秋园回湖南找自己的两个孩子,但秋园执意要陪着他。1980年,秋园66岁,王成恩病重,让秋园回湖南,以免儿子和儿媳对她不好,但秋园执意要照顾他。王成恩不想拖累她,喝农药去世。埋葬了王成恩后,秋园让第一个孩子接她回湖南。2003年,89岁的秋园在老家去世。

虽然这本小说是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录,但故事脉络并不是十分清楚。为了理清故事发展的具体时间,笔者根据书中的部分年代作了大致的推算。意外发现「秋园」与笔者的奶奶几乎完全生活在同一个年代,而且在同一个县里生活过。「秋园」比笔者的奶奶大五岁,在笔者的奶奶前一年去世。

读完这本小说,感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像浮萍一样,为了生计而只能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一切安排。而面对生存的困难,只能选择顽强地活下去。这本小说似乎写尽了秋园一生的苦难,但总感觉秋园的一生好像缺少些什么: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无尽的苦难。秋园在湖北的20年时间,王成恩一家对她的关爱;秋园回湖南后,第一个孩子退休后一直陪伴着直到她去世;秋园还有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在这生命最后的29年时间里,秋园应该有她的「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书40:《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