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书院为何会被宋代两位皇帝赐名

宋代四大书院的版本很多,但说到六大书院就基本固定了。除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共同都有的外,还有四个书院是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论书院》一文中,就是用的六大书院这种说法。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我都介绍过了,今天再来说说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石鼓山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蒸水环其左、湘水挹其右、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被誉为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据史料记载,三国时,诸葛亮在这里练过兵;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为它立过传;唐贞观年间就是游览胜地,杜甫在这里写过诗,齐映在这里建了“合江亭”,韩愈在这里作过《合江亭序》,吕温任衡州刺史时进行过改扩建。

到了唐元和五年(810),衡州处士李宽在石鼓山上建了一座寻真观,刻苦读书并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在这里教书育人,被认定为石鼓书院的发端,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在六大书院中,只有白鹿洞书院创建比石鼓书院略早,其他几家都要晚一点。

宋太平兴国二年(978),宋太宗赵光义就为这里赐了“石鼓书院”,希望这里能建起一个国家的人才建设基地。比宋真宗给岳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赐名都要早。但当时石鼓书院还没有真正开办,直到北宋至道三年(997),李宽的后代李士真,拿着先辈李宽的事迹,找到衡州知府,请求在石鼓山李宽教过书的地方重新修建书院,把当地的儒学大家聚集起来讲学,很快得到官府同意,才算是回报了宋太宗的一番美意。

景祐二年(1035),衡州知府刘沆就石鼓书院的开办情况专题上书朝廷。宋仁宗一看报告非常高兴,也非常认真,又给石鼓书院赐额“石鼓书院”,还给封了良田,作为书院的经营用地。就这样,石鼓书院先后被宋太宗和宋仁宗两位宋朝皇帝赐名,一下子也让它名声大震,进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全国许多名流,如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等,都到过这里讲学。朱熹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石鼓书院记》,张栻又亲手将韩愈写的《合江亭序》和朱熹写的《石鼓书院记》书在了一块石碑上,并请人刻好立在亭中。这块碑也被称为“三绝碑”。

在元、明、清各代历史上,石鼓书院时办时停,为湖湘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7月,石鼓书院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在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中被日军焚毁。解放后,一些遗迹得到保护。

现在我们看到了石鼓书院,是2006年6月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修的。院内有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合江亭等建筑。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矗立江边,别有一番韵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鼓书院为何会被宋代两位皇帝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