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爱你

在做早教老师的时候,给我们做培训的老师举了一个案例:有个男孩找她咨询说他的女朋友非常依赖他,生活中事无巨细、小到买哪个品牌的牙膏这种事情都需要他的意见,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这个女孩还必须坐在他的腿上,他多次交流无果、非常头疼。

后来老师在跟这个女孩接触谈话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个女孩的妈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跟她爸爸离婚了,为了能更好的抚养她,她的妈妈没有再婚,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到照顾女儿身上。但是她的妈妈非常不喜欢她离开家,每当她流露出想要跟同龄人出去玩的想法的时候,她的妈妈便会痛心疾首的控诉自己是多么不容易,为她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她不愿意在家陪她等等。最后这个女孩只好打消出门的念头,待在家里陪着她妈妈,因此她从小到大没什么朋友,也就养成了这个女孩多年来不自主、不独立的性格。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指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害怕。案例中的母亲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因为害怕女儿像她丈夫一样离开,就用错误的方式教育了女儿。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他们因为害怕孩子落后于人,就让孩子在兴趣班、补习班中疲于奔命,这就错过了很多能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孩子也不一定能因此而进步。这些父母过于焦虑害怕,所以,就像书中强调的那样:要解决子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的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作者是美国教育界非常有名的三名教育专家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全书共分为十章,从十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做父母的如何自我建设、更好的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

书中前两章提出了做父母应该思考和注意的问题,接着列举了几种特别的父母,中间六章则讲述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思考方式,最后一章作者进行了总结。在看书的过程当中,很多地方都让我很有触动。

几天前的早上,吃完早饭后我开始在厨房打扫卫生,突然一岁半的儿子从客厅地垫上站了起来,摇摇晃晃的进了厨房,然后挥舞着双手不停在我身后喊“妈妈!妈妈!”。厨房里的盘碗还没收拾干净,又来了这么个捣蛋鬼让人很是烦躁,于是我很不耐烦的呵斥他:“出去!去客厅玩!”他好像有什么没说完,但似乎又害怕我再发脾气、于是低着头出了厨房,站在地垫旁边发呆。几分钟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他想告诉我他在地垫上拉了两泡屎!

我真是个粗心的妈妈,我为自己的粗暴和没有耐心非常自责。在第四章中作者指出: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加幸福。作者甚至给了我们很多很有效的建议,印象最深刻一条就是:不可妄下结论。

当九岁的女儿把厨房的鸡蛋黄油弄得一团糟的时候怎么办?“深呼吸。不要对女儿的行为妄下结论,猜猜她究竟在干嘛,是有意搞乱厨房呢,还是想给爸爸妈妈做顿早餐,给他们一个惊喜?弄清楚女儿行为背后的动机之后,你的反应肯定会有所不同。”

如果我再耐心一点,不那么先入为主的认为他是要进厨房捣蛋,那我肯定更能友好的处理好这次小事件,获得儿子更多的喜爱和信任。

在第八章中,作者多次强调: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发出的声音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能力、更有幸对孩子做出积极的评价,这种评价引导孩子成长为积极的形象。

我大学时的好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们村里一个乞丐的故事。在这个乞丐还是这个小男孩的时候,他的妈妈就习惯在他犯错或者自己心情不好时用“你这个要饭的、你长大了就是个要饭的”这类话来咒骂这个男孩,很多年之后,这个男孩果然就成了一个乞丐、一个要饭的。

所以我想说,作为父母,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话语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它决定了孩子在很多年里的自我认知。好父母是天使,但坏父母是魔鬼,只是使用语言就可以成就或者毁了一个孩子的一辈子。所以,我们要学会对孩子保有充足的爱和敏感,学会真正的鼓励我们的孩子。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从性格初立的幼儿、到难搞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作者都给除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虽然给为人父母的我们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但仍然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要对自己宽容,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犯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当然也会犯错。对此我们不必过于苛责,因为过于苛责有害无益。既不消极,也不过分焦虑,有的放矢、不断学习,才能成长为有爱有智慧的“主动型”家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爱你)